刘海军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不少网民沉浸在一片“忆苦思甜”的幸福回忆中,这种密集而强烈的个人表达,不禁让我想到,何不梳理一下近30年中国个人表达的历史变迁,从中一窥它的价值与意义呢!
如果要给个人表达下一个定义,大概可以表述为,个人表达是基于个人的思想、审美、情感、利益诸方面内容向社会发出的语言或行为表达。
1978年以前有个人表达吗?在各种政治运动不断的社会中,人们惟恐自己的思想不正确而受到打击,哪里敢透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即使在最适合个人表达的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也不能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而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像那个年代最著名的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李自成》,莫不如是。就连民众日常生活中,也难得有街谈巷议的自由表达。因为那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个人意识完全被集体意识取代,生活的一切都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被洗脑了,哪里有什么个人表达呢!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意识形态的樊笼被打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之中,个人意识开始慢慢浮出水面,成为个人表达的最迫切的内容。最典型的事件,就是1980年由《中国青年》杂志引发的人生大讨论。今天看来,它的意义决不亚于1917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新青年》引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带来了个人意识的觉醒。而1980年的人生大讨论,无疑是个人意识的第二次觉醒,学界称之为“启蒙”。这种“新启蒙”被随后蓬勃兴起的文艺创作迅速放大,一直延伸到8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讨论中。在这场“新启蒙”运动中,个人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个人不再是集体主义机器上的一棵螺丝钉,而是有血有肉的“这一个”。借助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学期刊、画展、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个性解放的意识获得了充分的宣泄。
不仅如此,整个80年代,个人意识的内涵不断扩大,人们不仅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还要做有感情、有个性、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追求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灰、黑、蓝、绿的衣服,被多彩的“奇装异服”取代,女子烫发,男子留长发、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成为流行时尚,也是那个年代最强烈的个人表达。
虽然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在80 年代被冲破,但那个时期的个人意识中,单纯的理想主义仍然是主流。
但从90年代开始,价值多元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理想主义走向式微,最终令个人利益的诉求走到前台,成为个人表达的主要方面。
90年代是一个思想贬值、欲望泛滥的年代。“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诗人心目中的这个“人”,到了90年代已经没有了英雄的光环,也不是什么“大写的人”,因为“英雄都已回到了古代”,人人都想成为有钱的平凡人,或者没有钱的快乐的人。王朔的“痞子文学”和赵本山的小品戏,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世俗社会的生活图景,彻底消解了“新启蒙”文化的严肃性。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表达的是个人主义的沉醉与狂欢。如果说80年代是文学的年代,90年代就是经济学的年代。下海经商,全民炒股、到国外读MBA都是从90年代开始的,“开宝马、坐奔驰”成为国人的财富梦想。新兴的大众媒体为人们的财富梦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购物杂志指导人们吃喝玩乐,时尚杂志描绘着有钱人的天堂。
9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气候的网络新媒体,给个人表达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控制,还彻底颠覆了由文化精英垄断的话语权,让自由表达的权利回到人民手里。人们再也不必借助那个越玩越糟糕的艺术外壳,再也不必受制于传统大众传媒的种种限制,就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并形成了网上舆论这一从未有过的民主生态。华南虎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踩猫事件等等,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沸腾,真不知会有怎样的结果。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迫使传统的大众传媒变得更加开放,不得不开办“评论”版和谈话节目,为个人表达提供更多的空间。而传统的艺术也不得不舍弃表达的功能,只提供休闲和娱乐。
从集体意识到个人意识,从思想诉求到利益诉求,30年来,个人意识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内涵,同时,私欲的泛滥也为个人价值的出轨提供了温床,这是我们今日必须要警惕的。
而回想30年来个人表达方式的变迁,从文学期刊,到大众报纸、电视娱乐节目,再到互联网、手机短信,变化之快,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80年代,人人都想当作家、诗人,因为那是当时唯一的个人表达工具。90年代开始,随着大众报纸、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人人都想上报纸,上电视,做明星。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论坛、博客、聊天室、人肉搜索泛滥成灾,甚至形成了表达工具过剩,表达内容贫乏的状态,写作不再是神圣的事情,而是为表达而表达。还有近几年兴盛的手机短信,没完没了的问候,没头没脑的祝福,已经让人不胜其烦。
30年来个人表达的历史变迁,固然体现了个人自由的进步,但改进的余地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