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堪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题材广泛,构思新奇,因内容不同而特色各异。尤其是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作的阴柔之美。本文试就王昌龄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圣手 宫怨诗 闺怨诗
唐代七绝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王昌龄和李白。正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编》中所评:“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龙标即王昌龄,因其曾被贬为龙标尉而得名。与李白相比,王昌龄对七绝着力更大,把七绝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式。他的七绝诗,题材非常广泛。从军、出塞、闺愁、宫怨、赠别等内容,王昌龄皆以七绝为表现形式。尤其是他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构思新奇,意境阔远,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的阴柔之美。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被尊为“七绝圣手”,清人宋荦更因而称之为“诗天子”。
绝句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篇幅短小精悍,比较适宜表现生活断面或抒写单纯情思。王昌龄用七绝创作宫怨诗和闺怨诗,代人抒情,可谓恰到好处。诗人用含蓄婉转的笔调,表现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与李白清新自然的七绝诗可以媲美。正如清代诗评家叶燮《原诗》中所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一、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怨诗,细腻真切,以情取胜。如著名的《长信秋词》五首,就以与众不同的构思写出了宫女孤寂的生活及幽怨之情。《长信秋词》之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前三句都在写景,通过桐黄夜霜等萧瑟景象的渲染,尽现宫苑的清冷气氛,充分烘托出末句所写宫女孤寂黯淡的心情。《长信秋词》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则借汉代才女班婕妤失宠而去长信宫侍奉太后、以度余生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宫女凄凉的生活。此诗妙在后两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以“玉颜”与“寒鸦”作比,突显宫女羡慕寒鸦的非常心理,委婉含蓄地表现出宫女失宠憔悴的形象和她的幽怨之情。构思新颖巧妙,富有创造性。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则开门见山,直抒失宠妃嫔的内心活动。虽显突兀,却引人深思。“真成薄命”四字,反映出妃嫔们的命运。主人公由“思”入“梦”,由“梦”而“疑”,心理刻画非常细腻。此诗又隐含多重对比,如失宠者与新宠的对比,失宠者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新宠现在与将来厄运的对比。诗人通过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进行抒情,充分表现了其七绝诗含蓄的风格。
《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日轮高。乎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则以一位失宠者的眼光,极力描写新人受宠的情景。末句“赐锦袍”三字,又采用细节描写,前句已交待时节:春暖花开,皇帝却给新宠添加锦袍,表明他的过分关心,暗含失宠者对皇帝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行为的怨恨。全诗未用一个“怨”字,但字里行间都饱含怨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把西宫凄凉的夜色与宫女哀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宫女渴望受宠而又无法见到君王的无奈之情与绵绵恨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唐代诗人中,以关注妇女、同情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诗作很多。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后宫词》、《上阳白发人》等,白居易把宫女问题作为政治、社会问题,一方面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的生活,同时抒写诗人对宫女的同情之情。白居易的这些宫怨诗,采用较长篇幅,反映社会问题,使情感表现更加淋漓尽致。而用七绝形式创作宫怨诗,仅仅28个字,诗人要完成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过程,并非易事,这正是对诗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验。王昌龄的宫怨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与白居易的抒情长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环境、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唐代有不少诗人曾以此为题材,反映重大或普遍的社会现象。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具有民歌色彩的语言和层层倒叙的手法,生动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真挚深情。活泼俏皮而又不失深刻。此类闺怨诗与唐代边事频繁,士卒长期戍边,甚至埋骨荒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丈夫长期在外,家中的妻子日思夜想,只有梦中相见。诗人借闺中少妇的思念之情,以小见大地反映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生活的愿望。
另外,青年学子为了博取功名利而远离妻室,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关注到这一问题,以代人抒情的方式进行揭示。如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王昌龄以闺怨为主题的七绝,更是脍炙人口,耐人回味。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闺怨七绝的代表之作。本写少妇之愁,却从“不知愁”写起,别开生面。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主题。“忽见”二字,与前句“不知愁”形成对照:闺中少妇因眼前新春景色而突生感触与联想,情绪遂由对功名富贵的企慕悔而急转为对感情幸福的渴求。诗人抓住女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这一微妙细节进行集中描写,却又并不直说其心理变化的具体原因,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诗大富意趣。
由上可见,王昌龄非常擅长体察宫女妃嫔、闺中少妇的心理,模拟她们的口吻,抒写她们的情思,笔调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细腻,注重炉锤之功而又不留痕迹,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诗艺。正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王昌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凝炼含蓄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王昌龄宫怨诗、闺怨诗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注重细节描写,重视诗尾的锤炼,用词的贴切,亦属独特之处,表现出诗人注重锤炼的艺术追求。
总之,王昌龄的七绝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株奇葩。其诗重视意境的营造,语言委婉含蓄,开中晚唐七绝主意派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绝这种诗歌形式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与王昌龄的辉煌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深入了解王昌龄的诗歌,不能不对他的宫怨诗与闺怨诗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主编.古代文学史(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兆琦主编.文史英华诗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3]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吕金娥 咸阳学院人文科学系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