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字句否定式教学策略

2009-06-02 09:23火玥人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比”字句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本文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比”字句否定式 教学策略

一、引言

汉语“比”字句就是“比较句”(Comparative sentences),与人们的思维相应,用于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汉语的“比”字句由来已久,马建忠曾在《马氏文通》中把古代汉语的比较范畴分为三种,即平比、差比、极比。这种比较范畴的划分至今依然适用。本文所涉及的“比”字句倾向于“差比句”,有的学者称之为“比动句”,有的学者称之为“显性‘比字句”。语言学界“比”字句研究者通常把“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表述为“X比YW”,“X”“Y”分别表示比较项,“W”表示比较结果。本文为了便于对外汉语教学,采用“A比B+AP/VP/NP”的表达形式。“AP”表示形容词词组,“VP”表示动词词组,“NP”表示名词词组。因为“A比B+NP”句型属于“NP”的活用,暂不纳入本文探讨的范围。

“比”字句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英语相比,虽然汉语的比较句没有英语较为复杂的形态变化,相对简单,但梳理、整合“比”字句的语法现象,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使学生便于掌握并正确运用“比”字句,并不简单。语言学界对“比”字句的理论研究近些年很热,研究成果也很多。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帮助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学界的研究目前更关注“比”字句的语言规律层面,尚未有人揭示“比”字句的习得和认知加工规律。本文在拙文《“比”字句肯定式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进行总体考虑的结果就是教学策略。本文“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在“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中,逐层导出“比”字句否定式的固定语法格式十分重要。国内通用的教材对“比”字句的语言点作了梳理、整合,但在知识点的衔接上还值得进一步推敲。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采用剥茧抽丝法逐层导出“比”字句的语法要点,并给出公式的方法,教学效果较好。同时,在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深入地讲清、讲透各个语法要点。

“比”字句的否定式大致有三种:A没有B+AP/VP;A不比B+AP/VP;“不如”句式。这三种形式的语义内容及语义差别比较复杂。

二、“A没有B+AP/VP”句式

这种句式是“比”字句否定式中语义最单纯的一种。它从客观角度说明:经过比较,“A”达不到“B”的程度。

教师可从例句入手(此时学生已学习过“比”字句肯定式的相关内容),例如:

(1)教师:“玛丽比罗兰高吗?”

学生:“玛丽比罗兰高。”(借此复习巩固先前所学语法点。)

教师:“罗兰有没有玛丽高?”(正反问的问句形式,学生此前已经学过。)

学生:“罗兰没有玛丽高。”

板书:罗兰 没有 玛丽 高。

(2)教师:“今天比昨天冷吗?”

学生:“今天比昨天冷。”

教师:“昨天有没有今天冷?”

学生:“昨天没有今天冷。”

板书:昨天 没有 今天 冷。

(3)教师:“葡萄比苹果贵吗?”

学生:“葡萄比苹果贵。”

教师:“苹果有没有葡萄贵?”

学生:“苹果没有葡萄贵。”

板书:苹果 没有 葡萄 贵。

(4)教师:“飞机比火车快吗?”

学生:“飞机比火车快。”

教师:“火车有没有飞机快?”

学生:“火车没有飞机快。”

板书:火车 没有 飞机 快。

教师由此给出公式:A没有B +AP

“A没有B+VP句式”也可以从例句导入:

A没有 B VP

他 没有 我 喜欢 京剧。

他 没有 我 喜欢 吃饺子。

田芳 没有 张东 爱 跳舞。

山本 没有 玛丽 想 看电视。

或者:

他 没有 我 (写汉字) 写得好。

玛丽 没有 麦克 (买书) 买得多。

教师由此给出公式:A没有B+V(可省略)+O(可省略)+ V+状态补语

在这种句式中,“没有+B”还可以置于宾语后。也就是说,上述例句还可以转换成:

A V O没有 BV 状态补语

他 写 汉字 没有 我 写 得好。

玛丽 买 书 没有 麦克 买 得多。

或者:

A O 没有 BV 状态补语

他 汉字 没有 我 写 得好。

玛丽 书 没有 麦克 买 得多。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句型转换在课堂教学中宜反复操练,不宜讲理论,只要求留学生熟练掌握其中一种常用句型,对其他句型变式,能大体了解即可。

三、“A不比B+AP/VP”句式

“不比”句的语义是“比”字句中最复杂的。整个“不比”句系统的语义类型共有6种:A跟B一样+X;A跟B一样+X,甚至比BX;A没有/不如B+X和A比B+X(A含任指);A比B+X(“不比”句为反问句);A跟B差不多X;A跟B不一样。(徐燕清,1996)对于基础阶段的留学生来说,讲得太细,反而容易使他们混淆语法点。适宜的做法是从上述6种语义类型中选择比较常用的句式教给学生。

“A不比B+AP/VP”最常用的语义类型就是“A跟B差不多一样”:

玛丽 不比 罗兰 差。(意谓玛丽跟罗兰差不多一样。)

今天 不比 昨天 冷。(意谓今天跟昨天的气温差不多一样。)

山本 不比 田芳 跑得 快。(意谓山本跟田芳的速度差不多一样。)

麦克 不比 田中 唱得 好。(意谓麦克跟田中的唱歌水平差不多一样。)

教师可在例句上给出公式:A不比B+AP/VP。其中,“A不比B+VP”句式可变式为“A+VP+不比+B+其他成分”。这种变式等同与“A没有B+VP句式”,教学中可前后呼应。

目前通行的教材中给“A不比B+AP/VP”句式的语义定位为不同意“A比B+AP/VP”。这样解释,语义反而更不清楚。实际上,不同意“A比B+AP/VP”,就是说“A跟B差不多一样”。根据二值逻辑,“A不比B+AP/VP”为真,就意味着“A比B+AP/VP”为假。因此,从单纯的逻辑角度来看,“A不比B+AP/VP”至少存在以下两种语义类型:①“A跟B差不多一样AP/VP”;②“A比B+非AP/VP”。即使是“A比B+非AP/VP”,“A”跟“B”的差距也不会太大,除非有特定的语境加以确定。吕叔湘先生曾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举例说明:“他不比我高(=他跟我差不多高)”。所以,在“比”字句的否定式“A不比B+AP/VP”的课堂教学中,只需告知留学生这种句式的语义内容一般是“A跟B差不多一样”即可。其余复杂的语义类型可随着学习的深入、语感的加强,逐步渗透。

四、“不如”句式

汉语中,由“不如”构成的句式,从结构上分一般有4种格式:

A式:A不如B+AP/VP,例如:

(5)玛丽的头发不如山本的长。(比较而言,玛丽的头发短,山本的头发长。)

麦克不如田中写得快。(比较而言,麦克写得慢,田中写得快。)

B式:A不如B,例如:

(6)玛丽的头发不如山本的头发。(玛丽的头发哪方面不如山本?发质?长度?颜色?……?没有语境,句中也没有说明。句中透露的信息是一种笼统的比较。)

麦克不如田中。(麦克哪方面不如田中?写字速度?身高?相貌?成绩?人品?工作?学历?……?没有语境,句中也没有说明。句中透露的信息是一种笼统的比较。)

C式:(A)B不如/A连(比)B都不如,例如:

(7)禽兽不如!(没有禽兽好。)

他的工资连小工都不如。(强调说明他的工资太少。)

他的审美能力连孩子都不如。(强调说明他的审美能力太低。)

D式:与其A,不如B,例如:

(8)与其你去,不如他去。

与其看电视,不如聊天。

从例句看,B式好像是A式的省略式,其实不然。A式的比较更为精确,B式的比较因为不确定所指,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从总的方面来说,A不如B。C式“(A)B不如”句式中“B”项前置,表达的是话语人不满、愤怒等强烈的主观情绪;“A连(比)B都不如”句式重点强调“A”项不能令人满意。D式为复句。对外汉语“比”字句否定式的教学重点在A式、B式。教师可以根据例句给出公式。A式:A不如B+AP/VP;B式:A不如B。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讲清A式、B式的区别。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2]朱德熙.关于“比”字句[A].语法研究与探索(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6).

[4]徐燕清.“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5]张建.“比”字句否定式的多维度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2).

(火玥人 河北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2206)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