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伦理困境中的挣扎

2009-06-02 09:23常宝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陈情表君臣李密

公元265年,作为亡国之臣的李密,在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再召唤下,即将赴京出任太子洗马一职,这对蜀亡后闲居在家二年的李密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正是这个好消息,似乎使李密陷入了某种伦理困境,使李密对现实生活的选择产生了困难与迷惑。

李密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与统治的关系,即旧的君臣关系的破裂及新的君臣关系的确立。是否忠于前朝并继续保持对过去的价值体系的信仰,据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伦理事件。孔子论及逸民,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论语·阳货》)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似乎是一个极端,但伯夷叔齐借此表达的立场,却不能不使后世人臣心中一沉。这的确是李密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是否接受新的王化及其规范并进而引导自己的生活,则是这同一问题的另一维度。李密得在新的君臣伦理中解释过去。晋司空张华曾问李密:“安乐公何如?”李密回答说:“可次齐桓。”华问其故,李密说:“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晋书·孝友传·李密》)李密避开了对他的前任主子刘禅的德行与能力的正面评价,从其统治的成败缘由即对政权的辅助者的选用角度,将刘禅比为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令人惊讶于他在新旧君臣关系中辗转腾挪的智慧与言不由衷的苦恼。

另一方面,李密的困境还来自其家族内部,即严慈孝悌的失衡与家庭伦理的完整保存。家庭伦理的完整性来自父母子女对这一道德意识和伦理法则的共同诉求与实践。不幸的是李密刚生下来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四年以后,他的母亲改嫁他姓。李密的伦理世界登时蹋陷。《晋书·孝友传·李密》说李密当时“感恋弥至丞丞之性,遂以成疾。”而正是他的祖母,那个姓刘的、在历史上难以留下其名字的女子,在李密无助、呻吟、哭泣之时挽救了李密家庭伦理的崩溃,保持了李密伦理世界的完整性,给李密以极大安慰。也正是这个刘姓祖母,作为一个示范,让李密明白了相依为命的艰辛与幸福,并让他相信家庭伦理的意义,进而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李密的困境,还来自其个人伦理的需要与满足,即如何在动乱的年代或复杂的、危机重重的政治生活中尽可能地谋取利益,避免损失,以及如何保证个人生活的相对自由度和道德上的成就感。李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孝友传·李密》)以至太守刺史相继举荐。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也不由得赞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孝友传·李密》)李密在道德上的优势令李密居高难下,而弃家仕晋,则极有可能使他丧失这种优势。在如何保证这种道德秩序和家庭秩序的权威,将个人积极纳入这一伦理范畴之内的犹豫后,李密还是从个人的自由伦理出发,思考了两个问题,即个人的道德示范性尤其是道德的整体性完整性和个人在君臣伦理中的危险地位。在对君臣伦理的阐述中,个人所处的位置往往是不对等和不公正的。君臣伦理的实践标准,更多地掌握在那些握有最大权力的统治者手中。仅就这一事件做出选择,就已经使李密本人如履薄冰。这也说明,君臣伦理有时并不来自经典,过去的经验或历史。但家庭伦理却给李密提供了相对的保障和安全感,至少就目前看来,它是基本对等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正是这一点,为李密的个人自由伦理提供了更多的欢畅呼吸的空间。

放弃亲情,对权力的不信任,个人操守的堕落,都可能导致如李密这样一个读书人生活的失败。李密的困境,正来自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撞击。这种痛苦,也正是一个人伦理的典型体验。

如何面对这种痛苦,避免可能的失败?在《陈情表》中,李密以“孝”入手,提纲振领,并以此作为他摆脱这种伦理困境、缓和矛盾的重要也是有效的手段。一篇《陈情表》,让我们更多地体悟到李密伦理言说的策略:

一是陈事,以事实为进退的基础。“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基斯洛夫斯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在权力面前。李密试图讲述的,只是普遍生活的例外情形和自己道德的特殊状况。对李密来说,生活的苦难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实。所以往往是痛苦的和令人同情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年幼的李密在破碎的家庭中孤独孱弱。面对晋武帝,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个人生活的碎片,命运的残暴,家族的脆弱,以及那个在他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祖母的顽强,这种顽强所补救和支撑的失衡的家庭与家族的希望。同情的伦理将关注的目光引向个人生活的不幸,而李密关注的,则是家庭伦理在道德上的完整性。在“祖母”与“臣”之间,缺少任何一面,这种道德都将是不完整的和不可称道的,至少,“孝”是这样。

二是陈志,以抱负为进退的遮掩。对仕蜀这一过去,李密的陈述是这样的:“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或多或少有些在强权面前的妥协。然而,“有所希冀”也未尝不是事实。这是一个既能搪塞,又能表达建立新的君臣关系的愿望的动机。李密想说的只是这种动机的平常性和普遍性。它是可以理解的,它没有更多的价值附加和立场,它并不带有个人操守的痕迹,它的道德感是谦逊的和中庸的。

三是陈理,以事理为进退的依托。“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亲不可废,君不可逆,李密似乎有着更多的属于自己的难以言说的苦衷,更似乎在事亲与事君的困难选择中狼狈万状。但在李密看来,两种伦理的冲突又并非如水火一样。“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更加刻意和谨慎的计算为事亲与事君留下了各自的相当的可能。如果能够尝试另行处理,或者延缓一下事件的进程,或者听任事态的发展,平静地等待而不是急躁地督促,或者更宽容,冲突便会消弥于祖母刘的去世,矛盾的解决便会更趋完美,至少是没有妨害。当然,李密的“孝”的人格的完整性,也会最终得以保全。

四是陈恩,以忠贞为进退的保障。很难说晋武帝对李密的征召任用就真的不能感动李密,何况这种呼唤显得是如此急迫和真诚;也很难说李密就真的沉浸在“宠命优渥”的惶恐之中。但作为一个标榜以“孝”为最大伦理追求的读书人的诺言,“殒首”“结草”在道德上的诚信度应该是能够经得住推敲的,这或许不是李密的障眼法,不是敷衍,不是虚伪。“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或许真是李密“孝”的人格的潜在一致性的要求。

五是陈德,以“孝”为进退的总纲。晋武帝以孝治国,李密以孝闻天下。对晋武帝而言,孝并不仅仅是人生伦常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一种治国的理念,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政治的伦理学;对李密而言,孝也并不仅仅是奉祖私衷,感恩反哺,一种道德的理念和做人的基本立场之一,它还是孤苦人生的一种抚慰,是一方进退的筹码,是伦理的政治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孝既如事亲这样具体,又在君臣关系中被规范和延伸,最终总内化为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李密对孝的坚持,对孝的先行性、优先权的坚持,孝最终将李密的道德提升到了一个令人仰视而心存恭敬的高度。而李密的孝的政治学,也最终因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一方面是纯粹伦理,另一方面是政治生活的伦理学,后者则往往涉及到在较大利益和较小利益、较大损失和较小损失之间进行权衡的政治选择。这里,我们发现了围绕李密而产生的困难问题。任借他的智巧,他对孝的深入理解,他设法创建了一套以“孝”为核心的道德防御体系,将自己从两难的夹缝中解放了出来,避免了由政治或家庭带来的伤害。这给李密的生活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他有办法制止其伦理世界的全面解体。

不久,李密的祖母刘氏去世。“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将仕矣。”(《论语·阳货》)李密赴京任职,又一次踏上了坎坷的仕途。

(常宝华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735300)

猜你喜欢
陈情表君臣李密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陈情表》新读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
论《陈情表》的“反复”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