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

2009-06-02 09:23李向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论战不休,各抒己见,不是工具性战胜人文性,就是人文性战胜工具性,这就违背了语文本身的规律,而如今却又使人文性有所淡化或缺失,严重影响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此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扼杀、感情被禁锢、心灵被扭曲。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的人的客体,而是主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的体念,因此人文精神就是语言的基本原理。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它是人文精神的根基,它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甚至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语文教学极力呼唤人文精神,除教会学生民族的语言外,还要给学生灌输一些传统的富有人性的东西,教会学生乐观地对待生活,积极地去面对现实,追求崇高的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情感,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是站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

人文精神起源于16、17世纪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在课堂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这个本就是生命,关注生命、尊重个体特征、重视情感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这是现代教学实践的主导思想,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渗透。

一、构建课堂生态平衡观系统

现代课堂应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教学中只有注意这四个环节的协调发展,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可雷明提出的“教育生态”这一命题,就具体体现在“课堂生态平衡”上,所谓课堂生态平衡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优化课堂环境,协调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呈现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以促进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地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并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生态课堂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有趣,只有这样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发挥学生的创作本能,才能在现代课堂上真正实现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发展。

二、营造情感世界,感悟生命意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不光要富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的情感文本体验,还要让学生变为文本中情感抒发的角色,进入文本的感情世界,关照社会、体验人生、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情感在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用过多的条分缕析的说教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说明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准确体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净化心灵,形成美好的心灵品质。如课文《我与地坛》《报任安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

凯洛夫在《教育学》中说:“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说明生活并给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如《荷塘月色》《阿Q正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类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诵读、美读、研读、联想来达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寻找美的真谛,获取人生启迪,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培养感恩之心,升华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堂在注重学生情感发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四、拓宽课堂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语文教学要考虑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顽强意志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充分认识新课堂应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体验生活的载体,语文即生活的理念,要大胆地走出课文,走出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探讨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放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展示自我,这样,学生的个性人格也得到张扬,创新思想的能力就提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如何贯穿在语文教学始终,能为社会和时代培养需要的复合人才,还需要一线的语文工作者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研究。

(李向文 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7421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