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瞿秋白遗骸记

2009-06-02 06:58苗体君窦春芳
党史纵横 2009年4期
关键词:长汀遗骸瞿秋白

苗体君 窦春芳

1935年6月18日,曾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共第二位领导人的瞿秋自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遇害后,国民党36师把他的遗骸秘密埋葬。许多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瞿秋白究竟被安葬在了哪里?这件事成了一个谜。直到建国后,人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瞿秋白遗骸的安葬地,烈士的英灵才得以安息。

被俘与就义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户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天资聪慧的瞿秋白只读到中学就被迫辍学。母亲因不堪家庭的贫困而服毒自尽。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瞿纯白到北京参加文官考试,但没有考取,随后,他在北京大学旁听,同年9月,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20年秋,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为了直接采访、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决定向英、美、俄诸国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因为瞿秋自在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过,而且精通俄文,还翻译过不少俄国文学作品,被选中赴苏俄采访,他和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我国新闻界在十月革命后派往苏俄采访的第一批记者。在“饿乡”之称的俄国,瞿秋白写下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作品。他是最早向亿万中国人描绘列宁形象的人,也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1922年2月,经同乡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瞿秋白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因为瞿秋白较早接触苏俄,他也成了早期中共党内“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八七”会议时,瞿秋白临危受命,28岁即成为中共的高层领导人,随着赴苏俄人员的增多,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新的一代“留苏派”开始崛起。在“留苏派”新、老势力的较量中,瞿秋白最终在政治上失势。1930年1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上指名批评了瞿秋白。1931年1月7日,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及“留苏派”新势力王明等人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被定为“左”倾教条主义者,并被解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从此瞿秋白被排斥在中央领导之外。

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被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补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1931年6月,中共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米夫以共产国际的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同年9月,党中央机关遇到破坏,王明随米夫去前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去前苏联前曾指定中共中央由博古负责。

1933年底,临时中央来电,要瞿秋白离开上海去中央苏区。1934年2月5日,瞿秋白抵达瑞金后,立即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教育部视事,任教育人民委员,即教育部长。当时的毛泽东,也正遭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斥打击,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共同的境遇,让瞿秋白和毛泽东有了共同的感受,因此二人在这一时期接触交往很多。据瞿秋白的秘书回忆说,当时二人是“最接近的战友”,冯雪峰对此也回忆说:“那时,毛主席对瞿秋白很有感情。有一次,他们彼此谈了一个通宵,话很投机,两个都是‘王明路线的排挤对象,有许多共同语言。后来瞿秋白死了,毛主席认为这是王明、博古他们有意把瞿秋白当作包袱甩给敌人造成的。”

当时对中共高层的失势者有两种“冷处理”方式:一是放逐到莫斯科去,冠以学习或者修养等名,陈独秀就曾经被建议去莫斯科,但陈独秀拒绝了;二是扔在某个角落或者高危地带,让其自生自灭,瞿秋白就是第二种处理方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瞿秋白再三清求参加长征,但当时的中央决定把他留在即将沦陷的苏区。据吴亮平回忆,在一次讨论转移的会上,瞿秋白当面向毛泽东要求参加长征,毛泽东当场也不好说什么,因为此时毛泽东也自身难保,若不是朱德等人的坚持,毛泽东恐怕也会被留下来。

中央主力红军撤走后,蒋介石派十万大军从东、南两路向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雩都、兴国、瑞金、长汀相继失陷。1934年11月底,蒋介石又命顾祝同、蒋鼎文分任驻赣、驻闽绥靖主任,划定12个绥靖区,到处修公路、筑碉堡,实行“划区清剿”。在敌人严密封锁下,中央机关和部队的衣食住行成了严重的问题。机关人员几个月都吃不到一点油盐,为了隐蔽目标,夜晚不能举火,白天不能冒烟。人走过的山路,要用树枝和树叶掩盖起来。当山上的树木被敌人烧尽伐光后,人们就只能隐蔽在山洞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原本就患有的肺病更加严重了。

1935年2月,在中央苏区陷落前夕,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100多人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击的人向闽西突围,想从那里再化装去上海。不想,突围途中他们遭遇国民党保安团的截击。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因有严重肺病无力奔跑而被俘。起初,瞿秋白自称是医生,并在监房内寄信给上海的鲁迅及妻子杨之华,望能设法保释出狱。当鲁迅、杨之华在上海匆忙办理手续,准备营救瞿秋白出狱时,因为叛徒告密,敌人获知了瞿秋白等人在濯田地区被俘的消息。根据情报,特务很快就查到了瞿秋白的下落,瞿秋白的真实身份暴露了,营救瞿秋白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瞿秋白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对这种貌似保全面子,实则要他放弃政治原则的条件,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劝降不成,即下令处决瞿秋白。1935年6月18日早晨,36师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枪决命令。瞿秋白伏案挥笔写下了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末署“秋白绝笔”。瞿秋白一边写诗,一边镇静地对旁边的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负责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36师师长是宋希濂,他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监房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瞿秋白就义前的那幅珍贵的遗照。遗照上,瞿秋白上身穿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着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背着两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宋,希濂还为老师置办了酒席,据天津《大公报》报道:瞿秋自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离,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用完人生中的最后一餐,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之外的刑场。刑场位于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沿途瞿秋白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而且用纯熟的俄语唱着《国际歌》,还唱了《红军歌》,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浩气凛然。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

执行者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壮烈就义时,瞿秋白年仅36岁。敌人将瞿秋白的遗体秘密掩埋,许多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英雄最终的休憩之地。

寻找遗骸经过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福建省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给中共龙岩地委、龙岩专员公署、中共长汀县委、长汀县人民政府下达指示,要求组织得力干部寻找瞿秋白烈士的坟墓。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以谢觉哉为团长、李步新为副团长前来当年的闽西苏区访问,这也是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第一次派出访问团对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慰问。8月20日下午,访问团从瑞金到达长汀,他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在长汀、连城新泉和上杭才溪乡的旧居,还参观了福音医院、省苏旧址和松毛岭战斗遗址,瞻仰了瞿秋白、何叔衡同志的殉难处。在殉难处,谢觉哉指示随行的福建省、市、县领导,要尽快组织人员寻找瞿秋白的遗骸下落,并要求为瞿秋白树立纪念碑。

按照中央与谢觉哉的指示,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鼎承立即电告长汀县人民政府,要他们迅速组织力量寻查瞿秋白的遗骸。长汀县县长游荣长,根据中央及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及时召开会议,组织成立了调查、发掘瞿秋白遗骸的领导小组,由长汀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朱其昌担任组长,从县组织、人事、民政、教育等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调查小组。

据调查,可证实瞿秋白埋葬地的只有当年给瞿秋白收尸抬棺的4个人。这4个人中,长汀本地人2个,江西人2个。查访时已经有3个人已先后去世,健在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张永福,长汀当地人叫他“老张子”,专门以收尸抬棺谋生。调查小组找到张永福后,据张永福介绍,收尸时他曾听到一个国民党士兵说“今天枪决了一个共党头子”,所以当时他特别在意,还记得当年烈士穿的是白内衣、黑外衣、白内裤,与瞿秋白临刑前所拍的相片一样。据张永福回忆,烈士的遗体被埋在盘龙岗两个程姓坟墓之间,因为当时那里是私山,所以山主是不允许其他人入葬的。而且烈士的坟头有修碉堡的砖结在面上,这与当地人用石头、石灰或三合土结面的习惯不一样。坟的侧面竖一块小砖碑,而不竖在正面,与当地习惯也不同。此外,根据张永福提供的线索,调查组在孤老院寻找到了为就义前的瞿秋白拍照的赖韶九,当年,赖韶九是“艺园照相馆”的老板,经他证实瞿秋白就义前后3小时内,他为瞿秋白拍过两张照片:一张是在公园亭子里,一张是在牺牲倒地后。老人回忆说,“1935年初夏的一天,国民党36师一位官员叫我去照相,先到中山公园为一位‘罪犯照相,随后在罗汉岭为枪杀后的‘罪犯照相。第二天照片已冲洗好,36师的长官前来取照片时曾说,昨天枪杀的是共产党的大头目瞿秋白。我听后非常震惊,也非常敬仰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因此我把在公园照的像放大了好几张,并用镜框镶了一张挂在我的照相馆内,第三、第四天也有好几个36师的官员前来要这张照片”。赖韶九还说,烈士在亭子门边作激昂的讲话,临刑时边走边演讲,视死如归,神色不变。烈士身上穿白内衣、黑外衣、白短裤。这与为瞿秋白收尸抬棺的张永福的回忆一样。

经过多方努力,调查小组还找到了当年的几个目击者,一个是住在附近曾现场目睹瞿秋白就义的农民罗仁发,据他回忆说,瞿秋白“这个人的性情很硬(即气节高之意),宋希濂劝他投降,他坚决拒绝,结果被杀了”。另一个是当时在盘龙岗放牛的黄田背村的吕文明,他回忆说,他看到几个穿军装的国民党士兵在监督泥水工人造坟。“这座无名坟是用拆除的城墙砖筑的,根据长汀的地方风俗,本地人不可能也无必要用拆除的城墙砖筑坟墓。因此可以说这座坟墓不是本地人的”。还有一个人也是住在黄田背村的名叫刘玉堂的,据刘玉堂回忆,当时他从城里挑粪回家,看到有4个人抬着一具白木棺材到盘龙岗埋葬。

后来调查小组还找到了当年的盘龙岗山主程椿生,他回忆说,1936年清明节,他到盘龙岗扫墓时,发现在他家墓地下方5米处添了一座新坟墓,因为新坟墓所占地方是他们家的,他们就在坟墓的一边立了一块木牌,上写“此山是程家私山,新筑的坟墓应立即迁移”。但从来没有人把坟墓迁移走,后来才知道此坟墓是国民党36师派人筑造的,埋葬是一个外地的“罪犯”。

依据调查,调查组基本确定了瞿秋白墓地的位置。1951年7月,在长汀县长游荣长的亲自主持下,启坟开棺查验,经测量坟墓长2.59米,宽1.5米,高0.8米。所用的白木棺材与张永福等人的说法完全相同。但棺木有点腐烂,遗骨挖出时也因棺材腐烂,脊背已全部腐蚀土中,肋骨胸骨已碎成1寸左右的细骨,但头骨很完整,同时还有五个白纽扣。经在场医生检查判断认为:这个人身材不矮,年纪不会超过40岁,与瞿秋白就义时身长、年纪及弹中胸部等情形大致相符合。当时,整个发掘过程都进行了拍照,遗骸从棺木中取出后,用火烘烤,然后装进一个大陶罐内存放在长汀县人民政府后院的八角亭内,5个白纽扣是瞿秋白生前所穿的旧内衣纽扣。长汀县将5个白纽扣寄给在北京的瞿秋白的遗孀杨之华确认,杨之华看过纽扣后回忆说:“此纽扣是秋自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时穿的衣服上的扣子。”为慎重起见,1951年11月21日,龙岩地委再次派出五人小组前往长汀进行调查核对,对埋葬地点盘龙岗、就义地点罗汉岭进行实地勘察,查寻工作直到1951年年底才圆满完成。

1952年4月5日清明节,长汀县为瞿秋白举行为期一天的万人公祭活动。4月6日,瞿秋白遗骸由长汀县长及一个武装警卫班护送到福建龙岩地委,龙岩举行了由5000余人参加的迎接仪式,不久,又由龙岩地委派出要员护送瞿秋白遗骸到北京。长汀县为了纪念瞿秋白,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瞿秋白就义地罗汉岭建造了高达35.618米的纪念碑。

安葬遗骸经过

建国之初,建造革命公墓的事被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依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兴建陵园。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秘书长薛子正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经过多方勘察后,北京西八宝山南麓的护国禅林寺被选中。护国禅林寺共占地80亩,有殿堂、房舍57间,附属房舍84间,1949年被北京民政局接管后,寺内的50余名道士和太监全部迁出,护国禅林寺的殿堂部分被改为骨灰堂,寺院四周则被辟为墓葬区。

最先移葬革命公墓的是1927年被杀害于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的烈士王荷波和另外17名烈士。移葬仪式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李立三、彭真等人陪祭。195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天上午九时,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瞿秋白遗骨由福建长汀迁至革命公墓安葬仪式。周恩来、董必武、陆定一、周建人、叶圣陶、许广平、杨之华及瞿秋白生前好友百余人参加了仪式,陆定一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报告》,周恩来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题写了碑文。

八宝山革命公墓最初均为土葬。瞿秋白即为土葬。1956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彭真等15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共同签署了一份倡议书,表示死后自愿实行火葬。1958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建立骨灰堂后,开始陆续存放骨灰。土葬的办法逐渐被取消。

“文革”开始后,瞿秋白因为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而被定为“叛徒”,红卫兵冲进公墓,砸毁了瞿秋白的墓。在10年间,八宝山革命公墓内被破坏的坟墓有120座,其中砸坏后取出尸体的坟墓有3座,而瞿秋白墓是破坏最为严重的一座。1979年后,被破坏的墓地开始修复,包括瞿秋白墓在内的100余座被破坏的公墓全部被修好。

猜你喜欢
长汀遗骸瞿秋白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馆藏苏区时期长汀公营工业系列文物赏析
绿色青山就是财富金山
让历史课堂折射生活之光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