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网络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复杂网络系统,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决定着集群的行为,影响着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构成了集群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文章提出在网络结构下,中小企业集群是由分工维度、关系维度及信息和知识维度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升级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创新的过程,并从网络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范式;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127-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从网络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从网络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复杂网络系统,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决定着集群的行为,影响着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构成了集群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
1.网络范式下中小企业集群的维度构成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组织中垄断与竞争的范式,忽略了分工与合作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开始探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首先由科斯提出了企业—市场的两分法范式,以后,威廉姆森等人突破了科斯的两分法,开始探讨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首次提出了“中间性组织 ”的概念 ,把“中间性组织 ”看做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 ,并认为这一方式的协调机制是不同于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的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拉尔森基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隐喻,形象地称企业间的协调为“握手”。“中间性组织 ”概念的提出 ,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争论 ,构建了产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 Sturgeon称这一范式为生产网络范式。由此组织研究的焦点也从现代公司的内部结构转到企业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企业网络组织成为对这一范式转变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生产网络范式下的中小企业集群,是与特定的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企业网络组织形式,它反映同一区域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的网络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Thorellihb认为企业间的网络结构是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制之间的组织形式。Haksnasson提出网络形成一个自组织过程,其演进带有路径依赖的特性。Tichy认为网络中主体间关系表现为网络的结构形态,它与产业集群风险有密切的关系。最优的集群结构是“基于相同的知识技能,集群成员合作开发一定范围的不同产品和服务,以不同渠道和方式提供给不同的客户”。 Myerson提出网络由结构要素、资源要素、规则要素和动态要素构成。我国学者蔡宁认为集群的结构描述了集群中资源的占有、分布状况,反映了资源整合中协同效应的深度。结构影响集群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是通过集群结构影响群内企业的行为,反过来,群内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集群的结构,结构与行为的交互作用决定着绩效。倪沪平则认为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就是由企业之间多边准市场协调契约(超市场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多维向量空间体系。刘汴生等认为企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知识与信息网络系统,分工过程专业化技术积累形成了集群内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集群的信息结构。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是大量相关企业、辅助机构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集中的生产协作系统,同时又嵌入本地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区域规范、习惯之中,集群本身也是一个基于知识分工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网络各结点的链接方式,决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关系,它决定着集群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合深度,规定集群中各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集群整体的行为取向。从静态看,它决定着集群静态竞争优势;从动态讲,它构成了集群的动态能力。进一步梳理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网络结构下,从内容来看,中小企业集群是由分工维度、关系维度及信息和知识维度构成,中小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升级总是围绕着这三个维度展开的。
2.中小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升级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创新的过程
2.1分工维度
分工维度反映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实体构成要素。这里的分工是指整个价值链环节的分工。正如Porter教授所定义的“集群包括一系列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最后,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大量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是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初始的区位优势也往往是集群产生的基本条件。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集群能否成功形成的关键是群内不同企业之间价值链能否顺利形成;集群形成后,决定其能否健康发展的是能否处理好不同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工,不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将使整个集群低效率运行,甚至走向衰亡。按照Markusen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所作的四种类型工业区划分法,马歇尔式工业区通过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间高效的分工合作,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促进了知识、信息的频繁交流,导致空间集聚报酬递增,并依靠不断的创新能力保持区域的竞争优势。轮轴式工业区则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着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以保持竞争优势。卫星平台式工业区尽管工业区内的平台企业之间没有多少合作关系,关键的投资决策都由区外的企业总部做出,但其发展前景除取决于区外总部的决策外,还取决于当地提供的融资、技术服务、商业服务等共享资源的能力。借鉴哈佛学派创设的SCP分析框架,集群结构→行为→绩效,集群内产品在价值链结点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体现在集群结构上)决定着群内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决定着它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整个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从分工的角度来看,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是对产品和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创新过程。而这样的分工维度创新还有可能导致新的集群的产生。
2.2关系维度
特定经济行为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关系维度创新是网络范式下的典型特征。在传统竞争范式中,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在网络范式中,竞争演绎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只有确保整体价值链在竞争中胜出,作为价值链成员的单个企业才能获得价值和收益。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中间性组织”,在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中,首先面临的是“入围的竞争”。集群以其超常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优势,针对市场的快速变化通过调用、整合价值链上所有资源的优势来快速响应市场,从而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因此,群内企业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群体“入围”价值链的合作和信任关系,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是集群淘汰其他价值链竞争者、搭建集群整体“赢者通吃”局面的保证。“入围”后的集群同样随时面临群外同行和替代品的竞争压力,必须最大限度的调用群体可以利用的各项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本,形成强大的“关系力量”(Granovetter ,1973),敏锐的感受市场需求的变化,甚至通过不断的创新去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实现集群的升级。随着集群的成长与升级,集群的关系维度不断创新拓展,形成相应的机构如行业协会、贸易联盟、专业服务协会等,并可能进一步延伸到当地银行、政府团体、技术学院等。
当然,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群内企业之间同样也面临着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来自于同行,也可能源自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利益之争。在集群产生初期,群内企业往往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集群内的企业、企业家和工人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密集的社会网络使集群内的经济关系具有较强的社会嵌入性,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减少了交易费用,使企业合作与分工得以顺利进行。随着集群的成长,外来人口和大量新企业的加入,这种信赖关系产生的基础也会由原来的社会继承转向从经济交易中产生,即基于经济理性的合作。因为群内企业的竞争无论是来自于同行还是来自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都必须是确保集群整体生存基础上的竞争,即“共赢”基础上的竞争。不断演化的复杂的竞合关系网络进一步决定了集群的结构。
2.3知识和信息维度
由于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之间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敏感信息和隐含知识的传播,关系越是密切,非正式的信息交易就越多。类似的高质量信息往往只能通过网络成员间面对面的接触得到传播,是紧紧依托于成员所在的网络范围之内的,离开这个网络范围,这种资源获取优势也随之消失。在集群内部,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客户在地理上集中能产生较强的知识和信息积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尤其对中小集群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取得突破性创新的能力较弱,但中小集群企业可以通过群内学习网络带来的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来获得渐进式的创新。
集群的分工维度、关系维度、信息和知识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不同的分工维度形成了其独特的关系维度,而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关系维度则决定了集群的结构,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着集群的分工维度;关系维度影响着知识和信息维度的深度和广度,集群内知识和信息维度的发展则不断的强化或改变着集群的关系维度。网络范式下,中小企业集群是由集群分工网络、关系网络及信息和知识网络联结而成。集群网络结构是一个由多维结构契合而成的一个耦合结构。
3.从网络视角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网络范式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维度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在制定集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集群良好的开放性和弹性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企业间的“中间性组织”,既要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又应体现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做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集群是具有共同使命的松散型企业,具有自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企业角度来看,集群则是统一规范的有管理的市场,群内企业在共同的道德理念下开展有序的竞争。因此,集群网络的聚集度显得十分重要。聚集程度高的网络结构有利于敏感信息和隐含知识的传播,但同时也使得网络的开放性及弹性降低,阻碍外界新信息流入网络,容易使得集群由于过度的共性特征产生思维模式趋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下降,最终陷入僵化和衰退;而聚集程度低的网络结构能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弹性,有利于外界信息的流入,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的条件下也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但又难以发挥集群应有的集体效率。
3.2制定适当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政策,构建相应的集群监管机制,建立科学的集群绩效评价体系,考核集群的运营效率
作为市场——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集群发展过程中既可能发扬两者的优点,也可能彰显其缺点。出现诸如“大企业病”的反应迟缓、道德风险产生的“柠檬效应”等。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不仅科层制的企业需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市场机制也有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适当的干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引导和监管。
一方面,政府需针对不同类型的集群制定相应的集群政策。譬如,对于高端集群,政府应充当服务者的角色,不过多的干预,集群政策侧重于技术创新和交流、专业技术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建立企业间的协作网络,并在集群的竞争策略和规划目标上予以指导;而对于低端集群,政府适当进行干预,集群政策应该偏向于提供基础设施、公共物品或服务以及资助,进行广泛的职业培训,提升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引导集群向高端产业进行战略转移等。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对集群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监管。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集中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网络组织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通过特定区域内具有一定产业属性的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综合实力,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 ,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群的发展不仅要依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也离不开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本的投入, 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在追求其经济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在保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个别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失地农民就业难引发城乡矛盾激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 解决都需要政府层面的协调和规划。科学合理的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绩效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3.3努力拓展关系维度,进一步加强中小集群企业间的协作,走合作创新之路
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则是集群创新的基础。王发明等在分析了美国128公路区衰退的原因后提出:大企业固然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但中小型技术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当前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已经不再是线性行为,而是一种网络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存在于大企业和科研机构,而且广泛存在于多种形式和不同规模的组织之中,也不仅与科技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有关,还和行业特点、技术扩散、经济政策等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投入不仅包括研发活动支出,而且包括诸如收集市场和技术信息、了解竞争对手以及联系和利用各种资源等活动。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各企业,只有通过和群内的供应商、客户以及同行企业的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集群内资源,在合作中交流各自的意见、看法和技术,弥补单个企业实力薄弱、创新能力差的劣势,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群内企业之间合作开发新技术也可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会专注于自己新产品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有利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3.4集中力量控制中小企业集群的战略环节
从关系维度看,在传统经济中,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如资源范围、管理水平、市场开拓等。而在网络范式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附加价值的环节,是价值链上的制高点。抓住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条价值链。因此,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控制其战略环节,而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战略环节分离出去。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应对价值链上的价值重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使自己始终处在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中,保持竞争优势。3.5积极开展集群品牌、集群文化建设
集群品牌是集群内成员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可以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品牌意识淡漠,无品牌和为其他品牌代工的企业占了大多数,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并不多见,多数产品是采取贴牌、仿制或者通过外国贸易公司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集群品牌,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是作为“制造车间”的知名度,更多的是为世界各地提供低价、低质产品的知名度,是为世界著名品牌加工的知名度。由此导致集群内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获得的附加值和利润都很低。因此,以集群品牌促进企业品牌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也是集群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渗入、融合、塑造和升华的过程。集群文化是指集群各行为主体在长期互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体现了集群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念、竞争理念、行为规范等。集群文化是一种具有共性性质的整合文化,是集群实现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集群面临创新文化、诚信文化的缺失以及集群文化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集群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应当高度重视全力培育、建设和提升集群文化,从而更好地最终促进集群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2]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邓俊荣.基于“网络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03).
[4]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以美国128公路区产业集群衰退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12).
[5]王发明.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软科学,2008,(10).
[6]牟绍波,王成璋.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基于集群文化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04) .
[7]庄晋财,程李梅.企业集群三重绩效综合评价系统方法论纲[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8]刘汴生,王凯.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绩效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2007,(09).
[作者简介]卞继红(1970—)女,江苏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9-10-16
(责编:林月;校对:黄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