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卓
摘要: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了几点从事主体教育中的体会: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关键词:主题教育;师生观;教学模式;教学思想
唐朝著名的诗人韩愈有着精辟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21世纪的今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作为教育者必须立足于现代教育的大舞台,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本校组织的“自主发展”的学习、研讨,以及对各种刊物的博览,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真正把学生
当成学习的“主人”才是事实上的“主体教育”,在此我谈一点自己在从事主体教育中的体会。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主体教育实验中,我们提出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师生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做到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
(一)彼此多些宽容,营造宽松的人际关系。宽松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和动力保证。过去,由于“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也就不会宽松、和谐。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宽容地对待每个孩子,不仅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还要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粗暴的压制,无异于扼杀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应当容忍学生犯错,只要孩子在积极思考,就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使其在尝试中顿悟。再有,教师宽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使师生间、生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二)互相学习,形成学生双向学习的关系。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学生会的教师未必会,学生知的教师未必知。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双向的、互动的,因此,教师与学生是双向学习的关系。
二、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一)精心设计活动,以趣激学,调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采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如悬念引趣法、实践法、观察对比法、口述表演法等。我在拼音教学中,根据字的发音口形的特点,编成舞蹈,使学生从音乐美的感受中,对字母的发音、形状、特点产生了形象化的认识。在教学形式上,多创设学生喜欢的音乐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总之,从教学方法、形式、手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上课开始时产生兴趣,课进行时兴趣更浓,课结束后兴趣犹存。
(二)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以思促学,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在课堂上巧妙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善问,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转变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主体性教育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出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找出或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让他们明白必须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才能出结果,学生才能有兴趣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真理,主动探求知识才有真正意义。
(一)参与操作,在实践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又有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并为之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帮助他们行之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形成知识技能。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其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猜想,是一个整体的、粗略的、跃进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对事物直接感知,整体把握,通过思考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找到答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评价。这正好体现了“观察——猜想——探索——发现”的教学思维方式,这样既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思维。
以上仅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上的点滴体会,要真正实现主体性与教育的水乳交融,让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发芽、开花、结果、根深蒂固,还需我们大家继续不懈地努力,让我们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主体性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共同“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