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婵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全球经济的低迷走势,影响了大学生稳定的就业形势。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针对这种问题的严峻性,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措施
一、转变思想,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高职毕业生们,沮丧和埋怨可以说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寒流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不
是就业的绝境,而是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毕业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树立信心,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职场之路。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先就业后择业,这句话可以说已经在高职毕业生当中流传已久,但是真正有这种思想意识的人员只占少数。毕业生应先找份工作干起来,然后在实践中进行磨炼,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再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
(二)端正态度,放低门槛
高职生不愿意到艰苦的西部、农村或基层去,造成了高职生就业的相对过剩,从而使环境较好的地方竞争的人员较多,而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尽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几年以前有所转变,但依然存在很多高职毕业生市场意识淡薄,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在择业过程中他们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
高职毕业生想找一份理想工作的愿望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是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
(三)认清形势,树立自信
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严峻,用人方和求职方就要进行冷静和客观地定位。由于强大的就业压力,本科生、研究生也会调整就业期望值,甚至“屈尊低就”。对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对现阶段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要树立自信心,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就业的切入点,结合高职生实践技能强、上手快、适应能力强、乐于基层的就业优势,以诚信和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竞争,不抱怨不放弃,这样我们步入职场的第一步才会走得更加稳健。
二、建立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职业学校在实现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第一,职业学校可以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由学校与系部之间相互合作,同时负责就业的老师以及辅导员要积极发挥指导的作用,通过举办招聘会、座谈会、求职技巧讲座等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找准定位、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
第二,成立高职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通过开展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岗位需求状况,及时面向学生发布,实现资源共享,使毕业生心里有底,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恐慌或错失机会。
第三,职业学校还可以主动与企业合作。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努力促成各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运用这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就业指导,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增强他们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三、健全用人机制,促进和谐就业
多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形成了一种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城市,前去选择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反之,急需人才的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是比较偏远的乡村或者县里却难有人才去发展当地的经济。很多人宁愿做“北漂一族”,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很多人认为这是学生就业观念和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认为他们好高骛远,不愿到基层、不愿意到艰苦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落后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较差的生活条件,也不在于人才的缺乏(因为这些地区也有一些大学生就业),也不能说这些地方没有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而在于落后的用人环境、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几乎所有单位招揽人才时都打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口号,但真正操作和执行起来却往往大打折扣。即使领导雷厉风行,但没有下面职能部门的认可和周围同事的肯定,也会出现一种“上层领导招人才,中层干部压人才,一般同事挤人才”的现象。一个单位要发展,一个民族要富强,没有新鲜的血液的注入,没有学生这支坚强的知识和技术后备军,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
高职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因为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目光。可见,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不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职业学校自己的事,而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单位都要关心的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事。因为学生就业难,不能归为单一的原因,而是和教育体制完善、产业振兴、单位用人机制等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就业问题上,与其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如反思一下我们人才配置、培养机制和产业发展方向问题,不如切实改善一下我们的就业环境。
四、提高用人的信誉,公平、公正竞争
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
第一,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急功近利,一味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认为对毕业生的培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本。
第二,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三,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女性就业的渠道比男性狭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