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武 李颖芳
(云南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采用网络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教学模式;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建本科高校要在信息时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应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滑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去考计算机等级证书,有的学校甚至把等级考试成绩和毕业学位证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就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而学生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结果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能够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做实验时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一旦题目进行了变换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障碍。
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而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很少教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建本科高校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并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的是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另外,要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选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优秀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编写一些实用的实验教材。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因此,作为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在进行教学时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对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等。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应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并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采用网络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因此,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已是当务之急。
第一,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促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活跃,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第二,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探索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已经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该模式可以利用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5、改革考核手段
由于过去采用的单一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含实验)+课程设计+期末考试方式”,两者比例为2:2:6,平时作业与课程设计侧重技能的测试,期末考试则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都兼顾。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题库,内容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题库中各种类型的试题数量在几千题目以上。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教考分离,我们使用了无忧公司开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考试系统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大部分,可以自动出题、组卷和评分。
6、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由于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海颖.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8(11).
[2]尚展垒,包空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07(9).
[3]郭理,梁斌,曹传东.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福建电脑,2007(9).
[4]滕艳平,郑影.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高师理科学刊,2007(3).
作者简介
段武(1979-),男,云南个旧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网络,工作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李颖芳(1980-),女,云南石屏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工作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