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凡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中,资本主义是最强有力的、其次是人本主义,物本主义的力量是较为脆弱的。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决定,要利用资本主义创造财富、利用人本主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利用物本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应控强助弱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人本主义;物本主义;现实观
一、“资本主义”、“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
关于资本主义历来都没有严格的定义,本来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出奇的体制,应特殊需要而产生。亚当•斯密所谓有两种“系统”可以增进人民的财富,一是农业的系统,另一则是商业的系统,并认为商业的系统乃是现代的系统,此即资本主义;克拉克指出,用资本主义这一名词概括现代经济制度是19世纪社会主义之发明的办法。黄仁宇经过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考察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内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资本主义之成为一种理性的系统(rational system),在其能继续发展。笔者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有效的实现物质生产的系统,但是由于占有资本的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人,所以是少数人实现人本主义的一种手段,是少部分人借助大部分人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但是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功能却不可小视。
人本主义的本质乃是强调社会的一切运作的核心乃是人,强调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满足。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人本主义从理论上探索、设计适合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类需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适当的经济安排和社会安排。作为经济学上的人本主义,它强调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是人本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前提。它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强调财富和要求,它强调发展和需要。简而言之,人本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是生命的价值,而不是金钱财富。
物本主义,即以自然界或自然物的发展受到尊重为核心,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发展需要必须以此为前提,使得自然的发展循环系统能够在自我修复的基础上自然还原,而不是过度的强调或以人的本身,或以经济上的需求,而使自然的自我修复系统受到人类合法和不合法的破坏。物本主义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运行规律,它限制着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实现,使得人们必须在其间寻找一种折中。
二、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关于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并且人本主义本身也存在其内在不同个体人本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之间的诞生有着时间上的先后性,这样的先后性,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即先有资本主义,再有人本主义,而后为物本主义。
在人类发展的较长一段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能力较为低下,物质财富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能够有效刺激物质生产,增加人类财富的资本主义在具备其生存的前提条件之后就隆重登场了。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日益发展,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资本主义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人们开始进行人类行为的反思——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大多数人的富祉为宗旨的人本主义的思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本主义的个体与总体之间的福利悖论。人作为一种活体动物,存在着一定的经济理性,所以个人的问题比较好解决,甚至于家庭与泛化的家庭,但是倘若延伸到关系层面之外的话,个体的人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机会主义,或许这就是蒙德拉贡模式到最后难以存在下去的理由吧!所以,人本主义的实现存在着较大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上的完美难以掩饰现实的困境。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获得了名义上的支持,却始终无法获得对资本主义目标斗争的胜利。
综观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横行世界,人本主义发展获得倡导的时候,物本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即资本主义的物质创造能力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水平,也有对立的一面,即社会物质水平分配差距的扩大,但是它们的实现,普遍都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界毫无节制的剥夺之上的。[JP]
所以,在三本主义中,资本主义,有着巨大的物质创造能力,但却是少数人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多数人或全部人的人本主义,但由于其自身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总体、总体与总体之间的矛盾性使其面临实现的困境;物本主义虽然与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有着和谐的一面,但更多地通过对于自然界的物的权利的强调限制着人类的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实现。虽然这种力量在起初阶段是脆弱的、易于被征服的,人类也易于实现。
三、资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现实观
现代社会通常以幸福感作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测度指标,这里将其作为人本主义的衡量标志。通过对人们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充足的物质财富是其幸福感的基础,虽然一个人对经济福利的感觉与其他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不是绝对的,它仅仅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还是要以较高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伊斯特林在美国进行的“幸福”的一系列民意调查表明,虽然关系非常复杂,但对这个问题持肯定回答的在高收入的回答者中较为普遍。所以可以说,在一个国家内(至少在美国),幸福往往是高收入带来的。
幸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既是一种绝对的感觉,又是一种相对的感觉。绝对的幸福感取决于人们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绝对量,而相对幸福感主要取决于感受人与参照人的主要对比指标的差异。
而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一个人自由的程度是和他拥有的能力、机会、表现自我和开发自身潜力的动机相吻合的。”但是人类天生的有两种客观存在,人的脑力有智愚之分,体力有大小之别。任何一种人类劳动,它必定是自动自发,手脑并用。…创造性因素、生产性因素及非二者的存在。这些和后天的承担风险等各方面的不同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在实现人本主义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对人本主义的非难,即人本主义的相对差距。消除这些非难或者差距的措施不当则会导致社会总体上的人本主义的缺失。
物本主义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过度强调下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下的人类觉醒的一种产物。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无力和与个体利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关联较小,靠自发的力量是难以维护的,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将其归入纯公共产品的范畴。
四、结论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实行全面的人本主义,在社会的现实中,资本主义表现了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无法展示的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政府应鼓励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同时对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规制和宏观调控,克服其不利于人本主义的一面;人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个体人本主义与总体人本主义的悖论,使其实现面临困境,应从最基本的人本主义开始,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逐步满足人本主义实现程度的提升;物本主义的实现靠人类自身的力量实现的难度较大,所以更多地应依靠政府的力量,做好物本主义的实现工作,使人类能够与自然界共同和谐的发展。
最后,还必须意识到:截至目前,主要的经济学研究框架还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研究模式之上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发展缓慢,并面临着资本主义的挑战,物本主义的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些个别的观点和内容,难以构成一个系统研究的学科。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我们难免还会陷入资本主义研究的模式“陷阱”,这或许也是人本主义困境和物本主义难产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2][3][美]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5][美]马克•A.卢兹,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德]赵自元.新劳动价值论(New Labor Theory of Value)(英—中双语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胡凡(1977-),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学和理论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