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刍议

2009-05-31 08:24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高校

刘 武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的办学导向。因此,应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就业率;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一年比一年严峻,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指导工作成了关注焦点中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各院校及有关部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总的来看,尚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并取得突破,值得我们探讨与摸索。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和职能落在其下设的就业指导机构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成了为毕业生服务的专属机构。然而,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机构残缺不全。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就业经费无保障,办公条件差,缺少就业指导专用场地等问题。(2)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就业指导是近几年比较新鲜的业务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对口人才,这方面的在岗人员都是清一色的“杂牌军”。怎样才能将这支队伍整编成“正规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3)指导与服务功能互相矛盾。就业指导顾名思义应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引导。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忙于报到证、户籍迁移证明、推荐表发放验证盖章、就业率统计上报等琐碎业务,加上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和服务体系,指导学生简直就是空中楼阁。(4)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和过程单一乏味。就业指导限于一本书(就业指导书)、两堂课(就业指导课)、三页推荐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推荐表),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力,许多学生逐渐对这个机构失去信心。(5)数字政绩隐患多。就业指导部门在总结工作成绩时,往往通过就业率彰显政绩。在辉煌的数字背后,实际上有多少学生是假就业真失业却不得而知。这些“注水”政绩很容易在学生中造成反感,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就业了也不告诉学校,给就业率统计工作带来阻力。

对策与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主动出击

从重招生、轻就业向招生与就业并重转变高校扩招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盲目追求招生入学人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毕业生“终端输出”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考验高校能否持久办学的试金石。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并重就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流。

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管”得多,“理”得少,传统行政色彩浓重。新形势下,就业指导部门应在“招生入学—教学管理—毕业就业”的动态链条中主动介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服务,实现从单一管理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与普通教工无关,其实不然。“就业兴”才能“招生兴”,“招生兴”才能“学校兴”。在“招生入学—教学管理—毕业就业”的循环中,每位教职员工都与就业工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人人有责,只要人人行动起来,为毕业生的前途和命运着想,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再难的事也会迎刃而解。

从被动宣传向主动宣传转变就业指导工作不能“等、要、靠”,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行行能建功、处处可立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把握正确的就业趋向。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重点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为促进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章立制,壮大力量,维护权威

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要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是指就业工作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员化是指每一位师生都要关心、关注就业工作;专业化是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达到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是指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并发挥作用;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的要求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按照“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实行“校、系(部)二级管理,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逐步建立“学校、中心、系(部)、班级”四级毕业生就业组织架构。

整合资源,壮大力量一要完善一个机构。即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实现就业指导职能专业化、就业指导专家化、就业信息手段现代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本土化、就业门路多元化。学校要在人、财、物方面尽量给予支持和倾斜,使之真正发挥应用的作用。二要扩大一条战线。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从学生到学生干部,从班主任到辅导员,从系党总支(支部)到主管院(校)领导都与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要理顺尽可能多的关系,使就业指导这个工作系统在学生工作中沟通顺畅,运作自如。三要整合一支力量。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观念、经验、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成员之间需要不断磨合,逐渐形成业务精通、精干高效、战斗有力的队伍。此外,还要在质和量方面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和实力。

构建科学的就业率统计机制,维护就业数据的统计权威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政策,建立健全就业率统计与奖惩机制,切实维护向社会公开的就业率的权威性。为防止出现就业率“注水”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加紧修正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漏洞,以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在建立健全机制上下工夫,重点是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测评机制、奖惩机制,实施就业率公开的“阳光工程”。

(三)创新思路,统筹兼顾,优势互补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学系统和全程指导与服务系统组成,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教学系统是就业指导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的左轮教与学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从专业设置到专业课程选择,从教学实践到技能训练,从职业能力培养到职业素质形成等等,各个环节都与培养学生密切相关。为此,有人甚至提出了“为就业而教”的口号。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三脚猫”功夫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业内人士指出,在同样的就业形势下,抛开院校与专业的差别,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大学生群体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学习成绩差、综合能力低、没有特长、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眼高手低等等。在学生学习任务强度并不大的情况下,应倡导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加负”运动,就是要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大学生活中“撑饱”知识,要使学生在较高的压力下强化训练基本功和内功,成为基础宽、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要强调从严治学、从精求学。

全程指导与服务系统是就业指导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右轮传统的就业指导认为,到了毕业前夕给学生充充电,讲授一点严峻的就业形势,点拨一下神乎其神的求职技巧,似乎就差不多了。这样的就业指导学生往往“吃不饱”。大学校园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一年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缺乏启蒙,懵懂度日);二年级,知道自己不知道(略有感慨,随波逐流),三年级、四年级,不知道自己知道(学无所成,丧失信心)。”这就是缺乏全程就业指导的真实写照,令人无比惋惜。因此,与时俱进地提出全程就业指导的思路已成为必然要求。全程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持续到毕业。一年级应开展职业分析教育,引导学生确定奋斗目标,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观。二年级和三年级(专科是二年级)应引导学生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四年级(专科是三年级)应引导学生培养求职技巧和职场技能,为走向社会的最后冲刺做好准备。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就业形势、职业规划、素质拓展、择业心理、求职技巧、职场技巧、就业政策及法规等知识。这些知识的讲授可采用生动活泼的模拟、咨询、竞赛、投影电教等形式完成,寓教于乐,教学互动。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形成循环,人性关怀,注重延续

就业指导工作并非把学生送出校门走向社会就大功告成了。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与反馈机制,要将评估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到招生、培养等环节,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

成功的就业指导应该形成“(学校)指导就业——(用人单位)反馈就业——(毕业生)帮助(在校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在良性循环中实现从毕业生“走出去”到用人单位“找回来”;实现从用人单位把毕业生“带出去”到介绍其他用人单位“找回来”。就业指导部门要在这样的良性网络循环中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市场。

延长就业指导的服务时限,实行人性化服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时间范围拓宽到毕业生毕业后一到两年。此举不仅可解决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实际困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口碑,可谓一举多得。

加强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应将就业调研工作纳入学校科研体系中,鼓励和支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认真开展就业工作调研,如校企合作调研、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实习就业状况调研、毕业生思想状况调研、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密配合、团结协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创造“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展就业工作,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要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扎扎实实地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聂微菁.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J].交通高教研究,2003,(5).

[2]施春华.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7(4).

[3]程思.高职院校应高举“为就业而教”的大旗[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

作者简介:

刘武(1977—),男,硕士,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艺花卉、行政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就业率就业指导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