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贞 潘善邦
一、 案例简述及问题分析
学生韦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经常伙同不良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吃喝玩乐……七年级短短一个学期,他就换了两所中学。家长对他丧失了信心。转入新学校后,他依旧我行我素,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看课外书,不想上课就请病假,经常迟到早退,利用午饭时间去上网、玩游戏,欺负同学(强迫同学帮他洗衣服、打饭等),极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服从宿舍管理员的管理。
由于韦某行为恶劣,家长、老师、同学都对其“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对家长和教师失去了信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抗情绪。
二、 个案指导的设想与实施
鉴于他到校后的表现,班主任潘老师多次组织班委会开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韦某虽然毛病很多,但有一个优点:劳动比较认真。于是,班主任选派他督促班级的卫生工作和保管班级的劳动工具。其次,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潘老师任命了两名学习较好的班干为他辅导理科,让团支书辅导他的英语。另外,还要求班里的同学亲近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平时,老师经常到宿舍去看望他,关心他,并与他谈心……渐渐地,他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学习也有了进步。几次月考下来,他从班级最后一名跃到第50名。有了进步,潘老师又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家长打电话、写信等,表扬他的进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他渐渐有了改变,但仍有小毛病存在。
初二下学期的一天,潘老师看到他走路有点弯腰,表情痛苦,不说话,问他也只说身体不舒服,但显得脾气很暴躁,谁也不理睬。潘老师找和他要好的同学了解情况,才知道他是下部发炎化脓,不好意思说,也不敢去医院。了解情况后,潘老师找到他,劝服他,并陪同他去看病。经过医生诊断,这是他不讲卫生造成的炎症。连续几天,潘老师每天都陪他拿药打针,且帮他保密。渐渐地,他对潘老师产生了信任。病好后,他找到潘老师,发自内心地说:“你比我爸有爱心,有耐心,我服你了,我一定认真学习,好好回报你!”
三、 成效与反思
经过教育,韦某由一个“小混混”,变成了懂得关心他人,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好学生。后来,他以中考B+的总分考上了高中。如今,韦某经常打电话给潘老师,除了感恩,还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现状。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用细心去发现学困生或问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并及时地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剖析,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帮助学困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再次,教师要用爱心和行动筑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让学困生或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和班级的温暖,要用小事来感化他们,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总之,教师应善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与学困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