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笨为巧 问出精彩

2009-05-29 02:0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孔隙预设词语

吴 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语)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在教学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笨”与“巧”的苦涩与甘甜。当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无所适从,迟迟答不上来时,教师不是千着急发一通“无名大火”就是“越俎代庖”;相反教者的提问一旦从学生角度出发,巧妙提问,效果会事半功倍,高潮迭荡。

镜头一

笔者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课)一文时,预设抓住重点段落——作者从外洞经孔隙进内洞的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其中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反复品读。

(小黑板出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提问1:“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提问2:“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选这个(些)词吗?”

设计之初,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在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又能突破教学难点。可在教学中,效果不尽人意。对于问题1的回答,我本以为学生会找出“挤压、稍微、准会”这三个词。但只有少数学生能领会。

在这几名学生的大力“配合”下,“解决”了问题1。我暗暗舒了口气,赶紧组织交流问题2。俄猜想这下学生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效果还是不行,说来说去就是“孔隙小”,“孔隙窄”,任凭你怎么鼓励,还是说不出更多的想法来。我有点急了,但急是没有用的,铃声“帮忙”解决了问题2。

课后,我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向年级组长诉起了苦。组长听了以后,建议我去听听徐校长的课。

镜头二

徐校长恰好讲的就是与我相同内容。(出示同段话)

师: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从他的感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最能够显示出你所体会到的内容?

(是呀,我提的“重要”,学生到底是从哪个角度去寻找呢?是词语本身,还是作者感觉?要求要明确呀)

生:“挤压”,我感觉到孔隙真的很小、很窄、很低。

生:我从“挤压”这个词读懂的是,作者当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得出来,你们已经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了!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受呢?

(稍加激励,稍做点评,利用“挤压”做文章,把这三个词有机串联起来。而我是强加给学生,且支离破碎,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

生:请看,作者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其结果就是“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稍微”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可以把“准会”这个词换成“可能”吗?

(哈!精彩!通过辨析词语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生:当然不可以!“准会”是一定会的意思。而“可能”却含有不一定的意思。

师:你这是从字面上来解释的,可以结合课文来谈谈吗?

生:这个“准会”。再次说明孔隙窄小的不能再小了。

生:表明作者真的要小心了,不能有半丝大意,否则会有危险的。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奇妙了!看上去如此简单的三个词,居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思想感情!你们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读懂了课文。祝贺你们!

一直怀疑“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今天看到徐校长所教班学生的良好表现,我心里还有些不服气。第二天,我重新把这一部分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学预设参照徐校长的模式,结果是可喜的,学生还真的有话要说了,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堂课。真是“一问出精彩,难点迎刃解!”

反思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设计的提问,表面上看行,其实大而空,学生不好操作,反而让他们无从下手。比如“为什么”,这看上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就是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原因在于远离了文本教材,远离了学生生活。

徐校长的设计巧,巧就巧在由“挤压”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两个词,让学生抓住这三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难题。由于“问”得巧妙,不但顺利地实现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提问艺术风格。课堂提问结合教学实际,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变“笨”为“巧”,才能问出精彩。

(责任编辑:张华甫)

猜你喜欢
孔隙预设词语
找词语
林木动态与孔隙研究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小设问,展现细腻感受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湘鄂西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
赤山斜坡土体大孔隙特征研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