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09-05-29 02:0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知识情境

何 寻 吴 靖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创设情境,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计了“步步高小超市”活动,分组让同学拿着1元、2元、5元、10元等钱去买物品,“营业员”找回零钱,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二、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

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教学这一知识块时,我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非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如数与代数的教学,掌握算法对低年级学生又是一个难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有一些教学内容,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很明显,这就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三、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

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学完此内容后,教师留下了一个题目:把一个三角形用剪子剪下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学生脱口而出是两个,教师说:动手做一做。操作之后,孩子们恍然大悟,兴趣大增。课后再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把操作、思维、反馈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在小学数学中操作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学时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这就要求教师把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操作揭示数学知识的要点和基本规律。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更是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为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还要让学生用言语表达出来。通过言语表达,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素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数学的旋律在学生的指尖上跳跃。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手动脑多快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