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用新理念推进新发展

2009-05-27 08:35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理念办学素质教育

刘长兴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项目,从去年刚一启动就备受关注。全市的1400多所小学和初中,谁都希望能够乘势而上,因为这的确是义务教育获得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但是,由于这个项目的实施标准所确定的100条“要点”,都成了必须“达标”的刚性底线,不再用传统的“加权”方式验收,于是又引发了空前的热议。原因很简单,以此优势“替代”彼弱势,甚至“一白遮三丑”,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实施这个项目,就是要让义务教育再变个样儿。所以,整个实施过程应该是用现代化理念推进现代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树立这个新理念,还要用它审视“要点”,研究“要点”,扎扎实实地从自身做起,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一要用新理念充分发挥办学条件的作用。这些年,义务教育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它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理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均衡配置资源,以体现教育公平。为此,以“实用、够用,适度超前”为原则,全方位确定了近五年的配置标准。但是,配置到位以后,还有很多工作应该及时跟上来。例如,如何营造学校环境的文化品位,如何保证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如何提高生活服务的质量等。做好这些事情,就是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这些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充分“享受”教育资源,才是更为深刻、更贴近实质的教育公平。当然,做好这些事情,还有不少“学问”。

这几年,校舍大了,教室多了,操场新了,校园绿了,这些“外在”的变化,确实能让群众“叫好”。可是,学校不能只满足于“外在”的变化,还应该追求“内在”的升华。这“内在”的升华,就是开发环境育人的特殊功能,提高环境建设的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力争每个“小环境”的教育内容和风格,既能与“大环境”的文化建设协调一致,又能展示各自的特色。

这几年,从实验设备到信息网络,从活动器材到图书资料,不仅配齐全了,而且上“档次”了。应该说,为了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探究中体验创新,教育部门加强教学装备的用心良苦。因此,仪器设备不能“装”起来,而要“摆”出来;专用教室不能“关”起来,而要“用”起来;图书资料不能“收”起来,而要“转”起来。总之,只有学校的教学装备在充分的使用中产生充分的效益,良苦的用心才能变成良好的效果。

这几年,冬天的供暖,夏天的防暑,日常的饮水、如厕,无不进行着深度的改善。这大概是现代社会给现代学校的重要启示。仅以如厕为例,从“茅房”到“洗手间”甚至“化妆间”,“飞跃”的跨度真有点儿让人看花眼了,但是这个“飞跃”确实已经在大家的眼前一掠而过。其实,“一掠而过”的就是生活服务正在走向“舒适”。学校也是一样,要从“舒适”出发,尽量让人“舒适”。

二要用新理念全面提升学校管理的能力。学校管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还用“系统工程”来定义它,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事儿的特点。但是,再“复杂”、再“系统”,总会有个“魂儿”。这个“魂儿”就是办学思想。无论学校过去如何,现在还是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确立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时代特点、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想。当然,要拿出一个十分精辟的表述,就需要千锤百炼。归纳得平实一些、简洁一些,还是不难做到的。关键是要让教师和学生知道学校的办学思想并理解它、认同它,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或者说校长的)办学思想,变成全校的一致追求和共同行动。

在明确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制度建设、民主管理和交流合作,也是建设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元素。用严格而完善的制度去管理人、财、物、事,工作才会更加规范,局面才能更加稳定。主动争取群众的支持,接受群众的监督,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校长的成长。这里的“群众”原来特指学校的教师和员工,现在还要扩大范围。随着人们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还要把学生及其家长、社区居民吸收进来。重大事项多请他们听听,找他们议议,决策就会在民主中更科学。一些工作多向他们讲讲、让他们看看,监督就会在民主中更有实效。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这几年,区县都建立了合作学区。借助这个平台,学区内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可以共享了,教研可以统一了,活动可以联合了,差距自然也就缩小了。学校真的应该主动参与其中,赢得共同发展。此外,学区还要关注社区,使二者能在互助中互动,在互动中互助,一起建设学习型社区。这几年,不少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和兄弟区县、省市乃至发达国家、地区的学校建立联系,或“走出去”,或“请进来”,互联网又为他们拉近了距离,可谓受益匪浅。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有这样的视野,义务教育的发展一定还会在开放中提速。

三要用新理念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这话是口号,更是至理。因为这支队伍的整体结构、综合素质和发展机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均衡发展和办学质量。仅仅靠评出几所“名校”、推出几位“名师”,显然无法适应如今这个形势。所以,要从“专业”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

在“整体结构”上,学校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应该达到或接近本区县平均水平”,就是一种政策引导。不能“达到”,也应该“接近”。学校要“有一支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30%的骨干教师队伍,有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如果说,前者可以理解成“校级”即可,那么后者则不能“将就”了,非“区县级”(或“市级”)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区县必须重视每所学校,该配备的要配备,该培养的要培养。如果再搞点儿“流动”,就会更有利于“均衡”。

在“综合素质”上,一定要和义务教育的任务挂上钩。作为人生的奠基工程,“底子”打得好坏,教师至关重要。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随时随地在给学生做榜样,潜移默化之中体现出来的是社会责任。谁能说这是小事儿呢?至于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指导课外活动,正是课程改革需要他们具备的基本能力。谁又能说没有也可以“对付”呢?

在“发展机制”上,应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专业发展不只是个新词儿,更是个新事儿。它新就新在“发展”应该是主动的、自觉的。要有上面布置的“培训”,更要靠下面自发的学习。学习包括反思和交流,还包括读书和研究。每人都应该有个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即使是近期的,也要能保证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会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四要用新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素质教育的会议和文件始终没有间断,及至作为法律规定,又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可见国家是何等重视、何等关心。还说这十年,取得的进展当然不能否定,但存在的问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数。所以,这回坚定不移地拿起了素质教育这把“尺子”,去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既不看统考排在第几位,更不看升学时有多少学生进“重点”,而是把巩固率、合格率作为考量标准,把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作为测评要素。就是人们最关注的教学“质量”,也选取了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学生的基本学习“素质”,并纳入《义务教育法》的最新目标: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说这些事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例如,在学校里开齐、开足课程,按照课表上课;在教师中控制“加班加点”,鼓励实干、巧干;在评价时改革考试办法,保护学生自信;在课堂上推进高效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在学生中普及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特长等,谁都能够做到,可很多人也会打“折扣”。于是就有人“左顾右盼”,还有人“向下攀比”。一句话,就是怕自己“吃亏”,真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这回大家都面对同样一把“尺子”,真要抓住这个机遇,尽力把应试教育“挤”出学校,用心让素质教育兴旺起来。过去,大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和希望,其实这些新理念就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的义务教育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会在科学发展中走向现代化。

(责任编辑韩瑞新)

猜你喜欢
新理念办学素质教育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