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蕙 天 长
写在前面的话: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色彩世界,或许只有奇异而抽象的符号;他们每向前迈出一步,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们的体态变得奇怪甚至扭曲;空间的虚无感使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而脆弱,心绪始终在疑虑与焦灼中徘徊。他们无法领略多彩的世界,无法感受奔跑的畅快,承受着常人意识不到的艰难人生。然而,他们是坚强的、美丽的生灵,他们得到了这个世界“特殊的关注”。他们,就是那群隔绝于光明的“视障人群”。(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特殊的关注》一书)
如果你知道“视障人群”,那么你也应该试着了解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清澈的双眸、强壮的手臂、炽热的爱心、宽广的胸怀,他们将无数黑暗中的生命引向了“光明的方向”,给了他们“明亮的心”。他们就是“特殊教育者”,是全社会都应当敬重的一个群体。在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原“天津市盲童学校”,始建于1958年10月,人们习惯称其为“盲校”),就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人计算过,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多少“黑暗中的花朵”从他们的怀中起飞,带着欣喜与感动,绽放出了人生的精彩;也没有人计算得出,这些“特殊教育者”在半个多世纪中付出了多少辛劳,奉献了多少爱心。如今,学校已成为天津市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和中国较有影响的盲校之一。正是这些“特殊教育者”用默默的奉献成就了学校的辉煌,让我们走近他们——播洒希望的人。
管理篇
解读:特殊教育学校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状态,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具备社会意识、开放意识、超前意识和大教育意识,对社会各个部门实行全面、全方位的开放。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管理,也有其特殊性。教师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外,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学生,在心理上指导学生,工作压力大于普通学校教师。因此,学校管理者就应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树立“师本”理念,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对话李健校长:“平台理念”是治校良策
记者:初来盲校时,您对学校管理方面有何感受?
李健:我来盲校是2003年,当时对盲校的感受是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教职工个个都是人才。但学校并没有发展起来,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观念”上,观念一旦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那么种种弊端就会出现,发展也会缓慢甚至停滞。
记者:您强调的“平台理念”,其初衷和本质是什么?
李健:“平台理念”的最初形成只是我的一个想法,想法很简单,就是给大家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让大家每天来到学校,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值得去做的事。教育要人性化,特殊教育更要人性化,所以“平台理念”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
记者:您认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李健: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随时发现教职工身上潜在的问题,并了解其背后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记者:“平台理念”在践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李健:“平台”之上的各个主体进步幅度不同,这种发展的差异性容易造成团队中的“短板效应”。“短板”是整体中的滞后因素,是指大部分的发展处于高水平,却有一环发展滞后甚至不发展。“短板效应”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原先的“大锅饭”,大家都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不存在“高低上下”之分,也就不会形成“短板”,至少不像现在这样明显。为了把“短板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学校管理者就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权衡各方利益;从教师角度讲,就要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加快速度赶上来。
记者:“平台理念”在管理中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打造适合个人发展的平台?
李健:“平台理念”的优势是合理开发每个人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有的教师擅长教学,却不善于处理管理工作。这时如果提拔这样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就会出现“彼得高地效应”(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提出的,指“每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所占据”)。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展现他们的能力,就不能以个人的发展促进整体的进步。因此,“平台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避免这些问题。
记者:一个群体中,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只是少数,在管理中是否也是抓住这些少数的重要“因子”就可以了?
李健:你说的这种现象其实是管理学中的“2/8原理”。不错,往往是20%的人胜任了80%的工作。他们自然成为工作中的重要人物,但并不是说,完成了80%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全部。只重视20%的人,意味着忽略了另外那80%的人,也就忽略了剩余的20%的事。要想发展,工作一定要有重点,但要实现整体发展,就要统观全局,不能忽略任何人。
记者:根据“2/8原理”,管理者可能会在利益的分配上出现某种偏向,这对于团队中的弱势群体是不公平的。
李健:由于付出程度和个人能力的不同,利益上的分化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调节和规避分化加剧的现象。所以,要给每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针对他们的能力和业绩给予其相应的认可和奖励。重要的是调节,不能出现一味偏重的现象。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讲的是“统筹兼顾”而不是绝对平衡的平均主义。统筹兼顾,指的是平台之间、工作上发展速度快慢的兼顾,而非一切利益在分配上的平均化。
记者:您说的“平台之上,各显其能”和“统筹兼顾”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
李健:是的。“平台理念”的思想基础就是和谐精神,它既然体现了“以人为本”,就必然对一些弱势群体的特殊诉求格外重视,这也是我们特殊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家都在谈和谐,也都在追求和享受和谐。学校内部的和谐就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愿景、目标的一致。
记者:践行“平台理念”,需要校长做什么?
李健:需要校长具备服务意识。如果校长不能当好“服务员”,怎么能对有才能的人以诚相待?怎么能以开阔的心胸为他人搭建平台?如果平台意识淡薄,肯定会使学校的发展停步。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人才,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为其搭设平台,让他们在宽广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成就辉煌的事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服务意识的倡导更加重要。我一直有一种“感恩情结”,觉得多年来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就应该为人民做一点贡献。如果为这样的特殊人群服务算是一种回报的话,我愿意为此长期不懈地努力工作下去。
心语:管理层人员谈特殊教育
“第一天来盲校时,老师们带我去学生宿舍转了转。我遇到一个全盲的小女孩,她唱歌很好听。她要为我唱一首歌,叫《心中的太阳》,‘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见小鸽子在歌唱……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第二天我又去了趟学生宿舍,刚走到走廊,离我十多米远处有个小女孩突然大声说了句:‘是李校长吗?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只见过她一面,也只跟她说过一句话,没想到她竟然能‘认出我。还有一次,我在校园里值勤,遇到一个全盲的男生,他问我:‘校长,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树叶吗?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他。他又对我说,‘校长,你能抱我摸一摸树叶的样子吗?听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但是他们的世界应该更光明,从来这里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光明的使者。”(讲述人:李健校长)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给学校发展带来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借鉴它的管理思想,如强调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计划和协调;强调纠正及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情况的再发生;强调不断地审核、修正、监督和改良;强调全员参与及培训,确保每一个员工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强调文化管理等;将这些思想嫁接到我们的管理模式中,使管理手段更科学、更有效,关键是如何有效结合,绝不是照抄照搬。有些领导会埋怨自己的下属,工作没有热情,于是便出现了扣发奖金的事件。其实,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持续取得佳绩,新的激励方式比惩戒更有效。编发《教职工发展手册》,就是我们尝试运用的方法之一。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求我们,写所做的,照写的做,把做的事记录下来,一方面便于反思和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便于反馈时有据可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引进,是管理意识上的一个创新,是对‘平台理念的一次践行。要想发展,学校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可行的管理体系作为基础。”(讲述人:赵明,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办公室主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评估小组成员之一)
“从建校之初到现在,教师们都在奉献,不计名利,心里只装着工作,装着命运不幸的盲人学生。一年四季,住校的盲生病了,哪怕是半夜三更、天寒地冻,也是由教师带他们去医院。教师负责给学生理发,还给住校学生洗澡。看学生们的家庭很困难,教师就自己买布料,学习裁剪技术,给学生们做衣服。学生需要营养,教师就从家里带来鸡蛋和挂面,给他们补养身体。很多教师经常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让他们体会家庭的温暖。50多年来,我们学校有两次大飞跃,也促进了学校的大发展。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姜维章校长带领教师开展低视力教学试验工作,引领学校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的经验被教育部命名为‘天津经验。进入21世纪,李健校长带领盲校实现了新的跨越。他的作风是:不拘一格,给所有的人搭起一个巨大的平台,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打造一个能够引领特殊教育发展的学校。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我对他提出的‘平台理念的理解。”(讲述人:龚云,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督导主任)
教育篇
解读:残疾学生除了要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求自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和理解社会规范。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重点是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围绕自护自救、环保、爱国爱家、情感品德、礼仪规范等设置教育主题,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殊教育的对象是个体差异明显的残疾学生,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求被认可、被尊重。教师要根据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寄予积极合理的期待。也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提倡教育的“个性化”。
王琳琳:这不是故事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琳琳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你可以触摸到残疾孩子那颗坚强而倔强的心。
盲生小娟是个单纯听话、少言寡语的女孩,她的家境十分困难,父亲因病双目失明,后来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小娟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在巨大的家庭变故下,她的母亲离开了家,小娟是由奶奶带大的。王琳琳问小娟:“你跟老师说说,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没有。”小娟的声音很小,但回答得很干脆,神情透出倔强,好像并不想让别人来照顾。寒假到了,王琳琳准备了几套小娟能穿的衣服,去她家家访。走进她家,王琳琳惊呆了:这根本不像个家!空空荡荡,像是好几年没有人住过;墙壁黄里透黑,屋角垂落下厚厚的蜘蛛网;数九隆冬的天气,破旧的窗户上有一块玻璃碎了一个窟窿,一股股冷风灌进来;阳台上纱窗脱落,厨房里满是油污……
从小娟家回来,王琳琳心情很压抑,也很难过。她把这次家访情况在“创建优秀党日”上作了汇报,李健校长听后沉默良久,最后说:“伸出手去帮助我们身边的残疾学生,这是我们党员的责任,我看咱们的‘党日就到小娟的家里去过!”2007年4月5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来到小娟家慰问,大家换上了平时干活的衣服,帮小娟家彻底做了一次大扫除。扫地,擦地,换灯管,换床单,安玻璃,修纱窗,把带来的米、面等慰问品放好……几个小时后,小娟家焕然一新。
此时,王琳琳心里压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好像天空都变蓝变清澈了。”她说。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让残疾学生及其家庭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郭戈:精力充沛的德育工作者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德育处主任郭戈认为,“对于盲孩子,爱要有度,爱得‘不分你我,反而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结,影响其自立和一生的幸福。管要适度,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少说‘不好管教的断语,多给学生搭建改错的平台”。
郭戈常与班主任们探讨盲生教育的话题。她深深记得一位示范校校长说过的话:“不管有多少学生坐在一起,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因为那个学生身上有学校培养的‘烙印。”这句话引发她的思考:盲生的身上是否也有学校的“烙印”?这当然不是指学生的盲态,而是指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精神。
来校助残献爱心的某校大学生,满脸歉疚地找到郭戈,说:“这次来我们没有给孩子们带吃的东西,让他们有些失望,下次我们一定多带些好吃的东西来。”郭戈笑着反问道:“给他们一点吃的东西就是爱心的体现吗?”大学生说:“从物质上满足一点他们的需要,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郭戈解释说:“送给学生东西本无可厚非,关键是送给学生什么东西,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帮助。出于同情而对他们施舍,因不当的顺从溺爱而导致盲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结果可想而知。”郭戈说这话的目的是指出,对盲生必须进行自尊和感恩的教育。她常常提醒自己,要把盲生培养成海伦·凯勒那样的人,成为永不向命运低头、追求光明、热爱生命的人。
在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盲生们逐渐形成了自尊自爱、知恩图报的思想观念。一位深受盲生爱戴的音乐教师因病故去,他培养的乐队全体成员自发地组织起来,来到老师曾经指导他们练习的教室中,以民乐合奏的方式缅怀恩师的教诲。学生们这份感恩之情纯洁而高尚,缅怀恩师的表达形式也是那么圣洁而感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带给郭戈的不只是欣慰和感动,更有对特殊教育未来的无限信心。
刘丽:文字是沟通心灵的密码
刘丽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六点文学社”辅导教师,她本身也是一位视力障碍人士,视力仅有0.1。在她眼中,文字是有色彩、有温度、可触摸的,文字更是她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密码。
“六点文学社”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里的知名学生团体,它聚集了一批热爱文学、才华横溢的少年。“六点”的含义有三:其一,盲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每方六个点,随其凹凸变化形成盲文,“六点”暗指“点字”,借代“盲人”;其二,从时间轴线上看,清晨六点正是旭日东升的时刻,象征着文学社蓬勃发展;其三,六点横着排列恰好是标点符号中的省略号,象征着感情丰富、内涵深邃、余音袅袅、以至永远。在“六点文学社”学习的日子,刘丽的内心已播撒下文学的种子,1994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了“六点文学社”新一任辅导教师。
如今,她要把美丽的文学梦想延续下去,让更多的盲生从中受益。每周五下午是文学社活动时间,近一百平方米的大活动室中,没有扩音设备,为了让每个学生听清楚她的声音,刘丽竭尽全力,每次活动下来,她的嗓子都是哑的。时间长了,悉心的指导初见成效,学生的作品有机会在报刊上发表,她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帮学生细致修改文章。她的视力只有0.1,只有和文稿贴得很近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而她一改就是几个小时,抬起头,眼前更模糊了。盲生虽然视力弱,但听觉却敏于常人,通常凭脚步声就能“认”出自己熟悉的人。学生们每次听到刘丽走来了,就兴奋地大喊:“刘老师,刘老师好!”往往一个学生的呼喊,会吸引一群学生都大声呼唤她。刘丽抑制不住激动,与学生拥抱在一起。盲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就是如此深厚,如此浓烈。
1994年至今,“六点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近百次。1996年,文学社被“全国中学文学社团研究会”吸收为正式会员;1998年7月,《六点学刊》被该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学刊。
王秀会:给盲生一片绚丽的舞台
在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活跃着一支由盲生组成的舞蹈队。2005年冬天,他们表演的舞蹈“惊艳”全场,成为当天人民大会堂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这个舞蹈叫“去看春天”,每个演员都带着漂亮的太阳眼镜,那是为了遮住镜片后一双双失明的眼睛。这支舞蹈队的辅导教师就是学校德育处副主任王秀会。
王秀会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初来盲校时,她被眼前的学生“吓”住了:没有活力,身形萎缩,有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盲态。慢慢地,她发现有的学生其实相当漂亮,“这样的孩子,如果总有这样的盲态就太可惜了”。她决定帮学生矫正体态。想让学生的体态漂亮一些,让他们不会与正常人有太大差别,这是王秀会美丽的初衷,小小的舞蹈队也就应运而生了。她在教盲生跳舞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让盲生做出标准的舞蹈动作,她要反复地讲,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让学生们体会肌肉的力量,掌握动作要领,然后把动作串联起来,协调四肢并做出恰当的表情。为此,每个动作都要经过近千遍的练习才行。盲生掌握不好舞蹈道具和身体之间的距离,她就用绳子把道具串起来,让盲生更容易体会和掌握:走远了,就用绳子把盲生拉回来;绳子太松,说明离得太近,就在下个八拍补回来;掌握不好节奏,就让盲生反复听音乐,直到每个盲生将音乐节奏烂熟于心。
为了适应人民大会堂的宽大舞台,盲生们在学校篮球场上练习,练习时必须加大步幅的宽度,一步要迈出原先两步的距离,体力消耗很大。王秀会用尺子量着每个学生的步幅。盲生们一个动作要重复上千遍。练习中,有个男生突然倒在地上,身体缩成一团,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原来,因为动作难度太大,他累到了肠痉挛……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流下无数的泪水和汗水,舞蹈动作终于被串联下来了。而篮球场上留下的,是一张已被碾成碎片的地毯……
各种国际国内比赛中摘得的荣誉是对盲生舞蹈队的褒奖,但对于王秀会来说,她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是师生情。如今,第一届舞蹈队的两名队员已挽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王秀会激动地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她含着泪幸福地说:“我的两个孩子,都长大了。”
感悟:特教班主任谈“幸福教育”
“班上有一个爱吹笛子的盲生,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他虽有音乐天赋,却整天躲在无人的角落,吹奏出忧伤的乐曲。我找到他,问:‘你经常登台演出,获得掌声无数,心里高兴吗?他冷冷地回答:‘不高兴,因为我什么都看不见。我说:‘眼睛虽然看不见,可是你还有聪明的大脑……‘那有什么用?我甘愿现在就了断生命,来生就是做一个‘傻子,只要能看到多彩的世界,我也知足了。对于他来说,再动听的音乐也无法弥补失明造成的内心空虚。我认真地说:‘你的幸福观建立在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基础上,你还是个坚强的男子汉吗?他的情绪激动起来,身体不安地扭动着。我语气缓和了一些:‘改变不了环境,就试图改变自己,你听过这句话吗?‘听过。‘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面对现实,遇事多往开处想,可是……我打断他:‘可是什么?可是无法说服自己,可是无法缓解失明的痛苦?他沉默了。我继续问:‘原来,你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么优秀,没想到竟又是这样优柔寡断、软弱无力。我再问你,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谁?‘是自己。他说。我接着说:‘你别忘了,世界上最让人轻视的人,就是明知可以做却不付诸行动的人。内心充满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感觉,你一想,幸福就来了。‘要是我心里只能想到苦恼的事呢?他问。我半开玩笑地说:‘想办法把苦恼挤出去。我向他介绍了一些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指导他使用‘认知对抗技术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我举例说:‘当你烦恼时,你要立即切断负面想法,马上想,有什么可苦恼的,吹笛子一样快乐。记住,除了睡觉之外,你要一直去想快乐的事。试试?他思考良久,眉头终于舒展开了,他说:‘老师,我记住了,痛苦是一种感觉,幸福也是一种感觉。放开心胸,让幸福的感觉挤掉痛苦的感觉。我们俩会心地笑了。”(讲述人:周天长,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高级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教师)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篇
解读: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潜能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学生在感官发育或智力发展上存在缺陷,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上。对于视力障碍学校来说,信息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和打造适合盲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平台,延伸盲生的听觉和触觉功能,实现缺陷补偿。职业教育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引领残疾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关键途径。在视力障碍学校中,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授和推广盲人按摩技术。
杨民:事业是我的精神追求
杨民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整个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都是他在维护和管理,他就像是一个“处理器”,每天都在紧张地“运行”,忙碌而充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杨民的倡导下,盲校“计算机兴趣小组”成立了。那时还处于盲人计算机授课的试验阶段,该兴趣小组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媒体纷纷报道。2002年,盲校迁至新址后,他萌生了扩充计算机配备、发展盲校信息系统的想法。转年,他的想法在李健校长的支持和肯定下开始付诸实施。2004年,美国费城信息合作项目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盲校抓住机遇,成为其合作者,杨民被派往美国费城考察培训。回来后,他立即策划成立了“高中课改班”,首次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盲人教育课堂。当时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讲授网络应用知识,二是从网上下载资料补充文化课的教学。盲生阅读量大了,知识水平也提高了,课改班上的六名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实现了升学梦想。紧接着,就是把课改班的经验向全校推广。按照低、中、高年级把教室的布局重新进行调整,中、低年级的电脑装在教室的一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高年级则给每个学生配备电脑,随时使用。在全国特教信息技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基教司特教处处长说:“大家去天津看看,他们是走在信息技术前沿的人,值得大家学习。”
无论是教师、学生的终端维修,还是网络系统的维护;无论是盲生有声读物的管理,还是网络中心服务器的升级;无论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是为社区残疾人服务;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都是杨民一手负责。现在,学生宿舍安全监控系统、展示校园风采的电子屏工程、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录播教室”等,又成为杨民新的工作内容。
盲人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是杨民永恒的追求,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回报。
宁书楼:“甘草”的精神
宁书楼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职业学校教师,他学中医,行医讲究平和,为人旨在淡泊。一味甘草,是他的人生榜样。他欣赏甘草的特质:它不针对某种疾病,容易被人忽视和淡忘,可哪一个药方也少不了它。通过默默地帮助别人,来取得自己的成功,拥有一颗平常心,却不容忽视,这是他欣赏的“甘草精神”。
宁书楼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最早从事盲人职业教育的教师,他严格的要求、精湛的按摩手法,让盲生受益匪浅。他说:“学生要走出校门,必须过我这一关,没有我的认可,说明按摩技术存在瑕疵,必须重新修炼。”宁书楼把住了盲人职业教育最后这一关,使盲校历届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成为真正的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宁书楼是学中医推拿出身,如果想挣钱,给人按摩治疗一小时就能挣100块,完全可以开连锁店,那样收益就更大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挣钱的机会,选择又累又难的学校管理和职业教育工作。“我的理解是一种缘分,来到这里,我的才智得到了赏识,我的困惑得到了化解。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情的团队中,我得到了金钱无法带来的成就感。”他如是说。
钻研:特教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
“我在‘视障康复咨询指导中心当班时,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一位家长焦急地询问:‘我的孩子失明了,无法到学校学习,怎么办啊?我马上决定入户指导。这个失明的孩子叫安琦,出生时由于医疗事故,导致视障等多种残疾,家长不了解眼睛保健知识,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去上学,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孩子视网膜脱落,完全失明。我想,如果家长们不了解保健知识,那得有多少孩子因为疏忽而遭遇不幸啊?这时,李健校长提出的搞好学前教育培训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合作取代‘配合,这是李校长给出的思路。我感到豁然开朗,以前只是给学前盲童进行培训,而忽略了家长的作用,如果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学习,那样教育效果岂不更好?2005年开始,我们同时开办了学前班和家长培训班,教授生活能力、盲文知识、视觉康复知识、定向行走技能、手指灵活性和盲生体态康复等内容。让盲生更早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我作为特教科研工作者的最大心愿。”(讲述人:安中燕,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教科研室副主任)
后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社会都要“关注特殊教育”。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们,是天津市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他们并肩前行的,还有天津市聋哑学校和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者”。他们给残疾学生一颗“明亮的心”,给了他们一双望向世界的眼睛。我们以《你是我的眼》中的歌词作结,代表残疾学生由衷地感谢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培育:“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责任编辑邓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