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倡导成功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成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探求欲望,谈谈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成功;心理;把握;探求;巧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呢?以下几点为笔者的教学心得。
一、巧仿儿化心理,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模仿,并创设儿童化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融和课堂氛围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几种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组成的小动物图形,告诉他们:“这么多漂亮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中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到来!我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小动物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今天我把它们组成小动物,它们的面积大家会不会求呢?”新颖别致的教具,简洁明快的话语,热情洋溢的掌声,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学习气氛进入高潮,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巧用好奇心理,设置课堂悬念
有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心理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每人量好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上课时“考考”老师:随便说出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准能说出他没说的那个角的度数。学生不相信,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又适时地诱导他们:“老师的这种本领,你们想不想学?”“想!“那好,只要这堂课大家认真学习,到了课后,你们自然会知道的。”这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心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学习新的内容,探求新的知识。
三、巧用好强心理,鼓励课堂争辩
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的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开展课堂争辩,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单独说教”的形式。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书本上没有提到。”我说:“书上虽然没有提到,但我们能否动脑想一想呢?”有的学生说:“没有的!”又有学生争辩说:“有的,因为任何自然数的最小公约数都是1。”有的学生又抢着说:“因为自然数没有最大的,每一个数的倍数都没有最大的,所以两个数也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时,课堂气氛趋向高潮,通过辩论,大家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清晰了。辩论这种形式,利用了学生的好强心理,他们为了在辩论中获胜,探求欲望会大大增强,往往会自觉而积极地去学习新知识。
四、巧用好胜心理,提倡课堂竞争
根据学生的好胜和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围绕教材内容选择有竞争性的题目,开展课堂竞赛,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时,我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进行竞赛。要求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从以下卡片中分别取走与1/2、2/3、3/4、4/5、5/6、6/7分别相等的除法算式,看谁取得又对又快:1÷2、2÷3、3÷4、4÷5、5÷6、6÷7;0.3÷0.6、4÷6、0.09÷0.12、160÷200、30÷36、4.2÷4.9。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取对一题就给他们加10分,取错一题就给他们扣10分,最后哪一组得分最高,即为获胜者。通过这种比赛式的练习,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更高的一个浪潮!
五、巧用求异心理,诱导多法解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激起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激励他们积极动脑,探求多法解题,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已知甲车速度为49千米/小时,4小时后两车相遇,求乙车速度?一学生列出算式“(380-49×4)÷4”后,我诱导说:“能否不用他这种方法,可不可以先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再求出乙车的速度?”学生列出了“380÷4-49”后,我又激励他们说:“以上两种方法都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后,争抢着说:“我来!我来!还可以用方程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探求欲望又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综上所述,在教学工作中我多方面地运用了以上几类教学方法,收获颇多。当然,如何巧妙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是一个长远的话题,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力。
参考文献:
[1] 耿德英,卢佳严,正辉.教育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美荣.心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