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2009-05-25 09:01王唯娜孟晓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歌谣童谣评析

王唯娜 孟晓东

一、 感知歌谣、童谣的魅力

1.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歌谣、童谣。感受歌谣魅力。(优美、抒情、流畅、含蓄……)

2. 感情朗读歌谣。再分别说说读了歌谣的感受,说说喜欢歌谣的原因。

3. 结合第一首歌谣,让学生感受月夜下母亲洗衣服的优美意境,感受母亲的勤劳。

【评析:这是母亲形象的第一次出现,只需轻轻勾勒,无需浓墨重彩,可为后文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形象埋下伏笔。】

4. 结合第二首歌谣,(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让学生感受人们丰富的想象,初步感受人们美好的心愿,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5. 小结:歌谣优美流畅,抒情含蓄,小时候,我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长大的。

6. 学生边打拍子边感情朗读三首童谣,让他们感受童谣明快的节奏。

7. 小结:童年的月夜下,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作者就是听着这样优美流畅、含蓄有趣、富有节奏感的歌谣童谣慢慢长大的。

8. 刚才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些歌谣、童谣,它们仅仅是形式优美,内容有趣吗?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9. 师小结:它们还给了作者许多的教育、影响和启发。

【评析:教师充分结合歌谣、童谣,琅琅上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现歌谣、童谣形式上的魅力。此处的情感显得活泼、热烈,非常契合学生的心理。而且,在歌谣、童谣形式优美的表象下,教师还暗藏了感悟母亲形象的另一条教学线索,这一点别具匠心。】

二、 感受母亲对我童年的影响

1. 配以歌谣的录音,使学生较为真切地感受母亲声音的动听、甜美。激发学生展开思路,谈谈听过录音后的感受。

2. 扣住“甜甜的、轻轻的”,指导学生感悟母亲的声音给作者带来的美妙感觉: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飘满芳香的音韵。

3. 指导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4. 小结:这动听、甜美的声音,伴着月光,伴着母爱,把歌谣、童谣、故事、谜语都唱进了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年幼混沌的心灵。

【点评: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充分感受母亲声音的甜美,还用一个“像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象,让他们说说母亲的声音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而后,回到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像和风、像小溪、芳香的音韵”。再用一句“伴着草香、花香,伴着母爱”,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难点“芳香的音韵”。母亲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5.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通过两个“长”字以及句意的理解,体会生活在黄河故道的人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点评:两个“长”字是教学难点,它既涉及歌谣等民间文化的根源问题,又涉及歌谣、童谣等等的精神内涵。在此,先让学生通过理解“长”的含义——流传,感悟民间文化的根源是黄河,是黄河哺育的土地。】

6.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故乡的爱”的含义。

【点评:在解决了“长”字的内涵之后,“故乡的爱”这一理解的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

7. 这些歌谣、童谣到底流传着什么?唱出了什么?

第一首,母亲的勤劳乐观。

第二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以及他们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人们虽然日子清苦,但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通过歌谣代代相传。

【点评:延续“流传”的含义,让学生第三次进入歌谣,感受其中传唱出的丰富精神内涵。此处开始对人们的勤劳乐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以及他们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进行深入的感悟。】

8. 作者在母亲的引导下,成了大诗人、大作家,如果没有母亲行吗?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见解。

【点评:教师逐步引领学生感悟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激发学生爱母亲、感谢母亲的情感。至此,母亲那勤劳、聪颖、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母亲那如月光般柔和的爱,也在学生心中涌起了阵阵潮水。】

三、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传情

1. 请同学们搜集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歌谣、童谣、故事、谜语,可以讲给同学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也可以讲给父母长辈听,和他们一起回忆。

2. 有兴趣的同学,可试着编写歌谣、童谣……

【点评:教师让学生仿照歌谣、童谣的形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结合“回报母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传承中华精神。】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歌谣童谣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春天的歌谣》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读歌谣画添画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