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2009-05-25 09:01张文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领悟语言文字语感

张文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 吟诵

吟诵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的多种功能。如学习《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挂图或课件,用动情的话语渲染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呀,你的好朋友和你分别了,你们再也不能在一起吟诗作词、痛饮美酒、共叙友情了。你久久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去的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当同学们渐入意境之时,会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只有微弱的但还清晰的气息,把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入情的吟诵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入情的吟诵声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通过吟诵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吟诵,诵出气势、韵味和技巧来,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把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 品味

引领学生理解字词是理解句、段和全文的基础。对字词的把握重在一个“品”字,即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对语言的通顺畅达的感受,对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感受,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性感受。指导学生紧扣字、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推敲,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其内在的情味,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是语感培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法。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训练形式。

1. 增减法。就是对所理解的词语进行删减与还原或增加与还原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限制性词语越少,句子的表达就越笼统;限制性词语越多,表现力就越强,所表达的意思也就越准确、精当,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懂得,不同的语境对词语的准确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最后写道:“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教学中可以将它改为“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读一读,与原句比一比,学生体会到原句更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2. 换词法。就是把句子中所要推敲赏析的词语换成一个与之相近的词语,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运用哪个词语好,并懂得原词不换为好的理由,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的感知。如《在大海中永生》中,“鲜花伴着骨灰”这一句能写成“鲜花拌着骨灰”吗?通过比较揣摩,学生认为不能用“拌”字,并领悟到“伴”是“陪伴”的意思,是表达“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爷爷”的情感。

3. 联系法。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此法就是对重要的或关键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加深对词语的辨析,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如《灰椋鸟》一文中这样写道:“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俱乐部”是怎样的?学生会说出很多相关特征,如它是社交、体育、文艺活动场所,有绚丽的霓虹灯、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的人群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刺槐林和竹林中有这些吗?”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语言文字,发现林中有“晚霞、鸟鸣、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的鸟儿”,此时疑难迎刃而解。

三、 感悟

教学中教师还应把握好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从语音、句意、以及在文章中的位置等方面,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与传神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具体训练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1. 读中领悟。记叙文中文字优美的描写句,往往能勾画出优美的图画,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这类句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自己领悟,这样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感悟出蕴含的情感。

2. 改换比较。对于课文中修饰得体、语气恰当、用词准确、句式句型协调的句子,可以通过改换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出作者用语的高明之处。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有一句话:“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将其改成陈述句比较一下。

3. 联系思考。对于文章中起揭示中心和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承上启下句、中心句等,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领悟作者在文章安排上的独具匠心。如《二泉映月》中有一句话:“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教师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理解到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4. 讨论品析。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一起来品析,弄清其中深刻的含义,体会句中蕴含着的独特情感。

四、 联想

感悟的聚积,往往会引起联想,那便是触发。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贵有所得,作文贵有所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学生的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文字。因为,学生只有把理解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依据语言文字描述,由此及彼,通过调整、加工、组合,产生新的形象,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对语感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钱桥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领悟语言文字语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多么痛的领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