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2009-05-25 09:01杨敬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同音字古文字七彩

杨敬花

用古文字激发识字的兴趣

古文字是汉字的源头,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时人们就是用文字画来代表事物,用画图画、作图解来记事或传递信息的。在识字教学中,将如此有趣、形象的古文字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调动他们自主识字的欲望。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古文字,发现舟、竹、石、泉、川和燕,都酷似实物:“舟”古文字是,这不正好像一条小船吗?就好像从石缝间汩汩流出的清泉。就像一只小鸟,尾巴形似剪刀,就表明这只鸟是燕子。

看到这些古文字,学生们充满了好奇:“这些古文字到底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汉字的?”“古文字为什么要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也为学生们自主识字打开了一扇门窗。

用古文字强化记忆字形

当学生了解了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造字的规律,就会牢牢地记住这个汉字的字形,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大大减少遗忘或写错的现象。

一年级下册《识字7》中,“单丝不成线”的“成”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更多的学生会忘记“成”字是“戈”字部。原来在甲骨文中,“成”写成“”,它的形体就是一把有手柄的钺斧,左下角有一点,是表示“血”。古人缔约联合成盟一定要杀牲歃血,昭告神明,逐渐地那把钺斧就演变成了“成”字中的“戈”,“血”点就演变成了“成”字中的“”部。学生懂了意思后,我又边用语言介绍,边利用多媒体醒目地将“成”字的演变过程演示一遍,并突出了上面的“戈”字部。尔后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上表明,他们牢牢掌握了这个汉字,偏旁部首无一人写错。

用古文字促进字义理解

在教学中引入古文字,能够很好地揭示汉字的本义。在一年级下册《识字7》中,“二人从,三人众”,很简单,可是“从”的字义学生却未必理解。当出示甲骨文“”,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人跟随在另一个人的后面走”,于是教师顺势揭示:“从”就表示一个人跟随着另一个人的意思,从而巧妙地突破了“从”的字义的难点。在教学“德”时,我在黑板上画了金文的“德”字:“”左边是个“彳”旁,表示“行得正”,右边的上面是一只眼睛,表示“看得正”,下面是一颗心,表示“心正”。一个人只有“行得正,看得正,心也正”,才能算得上是有“德”之人。显然,有时用古文字来解释现代汉字的意义比其他方式更有效,更巧妙,效果也更好。

古文字辨别同音字、形近字

学生受观察、比较、分析能力的限制,辨别同音字是识字中的难点。在教学“友”这个生字时,有些学生会和“有”混淆起来,经常会写“朋有”“有人”“有爱”。如何帮助学生辨别和区分这两个同音字呢?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古文字来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友”时,我出示了篆书中的“”,并告诉学生,“友”在古时候是用两只“右手”在一起来表示的,意思是两个人握手。旧友重逢,紧紧相握,表示友好。后来,上面的右手演变成了“Q”,下面的右手演变成了“又”,这个字就是友好、朋友、友爱的“友”。这样的演示与讲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区别并运用这两个字。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生字时,作业反馈表明不少学生会把“幸福”的“幸”写成形近字“辛”。这两个生字不仅字形相似,字音也接近,所以许多学生分辨不清,在使用时容易混淆。怎么才能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字呢?我又打开了古文字书籍,翻看这两个字的演变经过,寻找到了可以利用的信息。接着,我给学生说了个故事:“幸福”的“幸”字原来是最不幸的,你们瞧,这就是“幸”的古文字“”,它本来是一种刑具,指的是将一个人的双手捆在了一个夹板中,两头再用绳子捆住。“幸”的上下各有一个“十”,就好像是夹板,中间的部分好像是被捆住的手。现在,“幸”字的意思刚好反过来了,表示“幸福”“荣幸”“庆幸”。而“辛”的古文字“辛”,也是一种刑具,不过它是一种刑刀,本义是犯了很大的罪过。后来,“辛”字引申为劳苦、悲伤,有“辛劳”“艰辛”“辛酸”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将“幸”与“辛”区别开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猜你喜欢
同音字古文字七彩
同音字与多音字练习
面向语音合成的藏语同音字研究*
“七彩”年
七彩屋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同音字 我会分
七彩屋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让同音字辨析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