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彦军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生物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64-01
体验式教学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动手、调查等实践领悟而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改变了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认真听讲,抄要点即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知识,发展思维,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探究”中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指出: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问题一探究”的体验,重点是引导发现,由于学生要亲自发现事物的规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兴奋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首先要提出问题,把假设、验证的过程交给学生去探究,教师宏观调控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主动地发现和领悟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如在进行《血管》一课的教学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行不行?
(2)观察鱼的其它部位行不行?
(3)用死鱼行不行?应该怎样保证鱼在观察中不死亡?
(4)通过观察你找到了几种血管?
(5)比较你观察到的几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抽丝剥茧,层层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机会,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
二、认知——归纳中体验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式思维方法,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认知过程,教师利用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这是对“个”的认识;再根据对“个”的了解,推论分析整个“类”的特征,上升到“类”的认识;通过对“类”的认识再上升为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首先需在教材的基础上,预先加工成以教材为参考,以课标为依据的教学知识体系,使其符合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再加工,采用分类、排列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无序中找出有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把握知识。
如《生物分类》的教学,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了这个表,对生物的分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从中归纳出许多生物分类的信息:生物分类最大的等级是“界”,每个界都包括门、纲、目、科、属、种六个等级,并且依次从大到小,最小的等级是种,它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等级越大,包括的生物越多,反之,则越少。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验证,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为目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用心观察、搜集记录、整理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从而获得种种发现,为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到确凿的验证,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目的。
如进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教学时,我首先明确探究的问题: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然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探索计划,要求学生到田野去,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对菜青虫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课外实践活动往往需要逐步发生和逐步观察的过程,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立即得出结论,但在学生的一步步观察体验中,心存悬念,其乐无穷,却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合作,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去探索获得知识。可以分小组开展合作性探究活动,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家庭住址分组,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或小组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总之,体验式教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发现,不断充实,逐步提高,自我创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和发展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