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海南农村教育现象之反思农村课改

2009-05-25 03:32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村思维

符 燕

摘要:做为第一批课改省份,海南省初、高中课程改革有了实实在在的亮点,农村“入学率”逐年递增。但这并不能掩盖特别落后的海南农村教育。我们应积极面对,实事求是,有所作为,承认差异,树立“和谐”、“责任”价值观,保持开放心态,努力建设农村学校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象i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OO10—02

“普九”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来自农村所谓“入学率”的逐年递增并不能掩盖特别落后的海南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基础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是制约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农村教育客观存在的“死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渗透,“重建”、“有效教学”、“反思”等词进入我们的思维,更多强调教育理念和价值。针对目前海南农村教育现状和背后那些心酸的事实,笔者呼吁,教育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面对,实事求是,有所作为,重建农村学校的精神家园。

一、现象及反思

事实一:在一节初中语文公开课上,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认为,在农村中学,尤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如此娴熟驾驭教材和课时,实为不易。但其教学的思维训练明显不足。然而,当提到这一问题,指出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及教学细节仍需要注意思维训练时,不料一位当地某校领导竟然认为:我们的孩子还太小,不需要思维。

一种错误的理解,一种错误的导向,必然带出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观和教学行为,可怕的是这种“不要思维”的做法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普通存在。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婴儿已能用她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大人交流;一个三岁的孩子已能够为了吃零食而拐弯抹角地提出问题;一个小学生告诉老师,晒过的被子有“阳光的味道”……当我们置身于三尺教坛,当我们滔滔不绝言语时,我们是否能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想一想!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以人为本,意味着要重建课堂,意味着课堂教学应发生一种结构和本质的变化,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在乡镇农村中小学,应极力摒弃“满室灌”的教育模式,努力创建平等、民主的课堂,让学生主动改变“不敢说、不会说、也不习惯说”的现状。学生在学会“敢说、会说、愿说”这一过程中,谁能说不需要思维?

事实二:在一次闲聊中,当大家谈到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工作职责时,一位年仅三十岁的农村教师说:“你们不了解农村,小学教育与初中是断层的。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现状,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改变不了的,更何况,学生基础差,我们都看不到希望,还有什么必要努力……”然而,当反问“你不努力,又何以见到希望”时,他却轻松地回答:“你们说的就像买彩票,买了,就有中奖的可能,否则,就根本不会中。”笔者哑然、诧异——这是教育,不是博彩呀!

一段谈话,不仅凸显了农村教师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的淡薄,还使我们感受到了农村教师陈旧的思维定势和短视,看到了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前程目标的极度模糊和自卑。这或许是时下一大批农村教师另类价值观的代表吧。

事实三: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学生道德素质低下,教师们常常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说了也没用,他们的父母都管不了,我们又何苦,他们就是这么个样子了,没办法了……

听到这样的话,看到眼前这般情景,想着这些农村孩子的未来,难道我们不该扪心自问:真没有办法了?你想过办法吗?在教育实践中除了客观环境和现存实际,主观上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教育的本身就在于引导的过程,从而不断唤起与促进人内心智慧与价值的觉醒与发展。”其实,这就是说身居农村环境的教师在主观意识中已主动放弃了“引导”教育,而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失意和无奈。这难道就是我们当今农村教育应该存在的状态吗?

平心而言,如此现状的确凸显了地方教育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政策、机制、编制、师资等诸多问题,我们不是没有管理,管理也不乏规范,但这种现状之下滋长、蔓延着一种懒散的习性。教师们的个性没了,锐气减了,朝气少了,更多的是一种冷眼观望;师生间没有了和谐的“交往”,只有强制和灌输,“教学相长”已不复存在。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们“对生命缺乏自觉的观念与认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失去了立场,因而也就难于真正地认识、理解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

二、出路和对策

做为第一批课改省份,我省高中课程改革有了实实在在的亮点,初中课改也早已全面铺开,有些学校已经以一种敢为人先的姿势在课改进程中摸索前进,或多或少总结出一些做法,不乏成功之举。但由于农村学校间差异大,许多课改成果对于农村学校适应性也较差。从当前来看,我省农村教育亟待强化校园文化主体的塑造和思想价值的确立。由此推及开来,我认为农村学校需要有一种真正的自发性的、显现出自主魅力的教育实践,去“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这样或许能走出一条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

首先,必须有“和谐”价值观。“和谐”的基础是“爱”。当教师倾注了这种感情,便会在内心里油然感受到作为师者的尊严和价值的被肯定、被关注,并必然生成主动提升自己、提升生命质量的激情和动力。如果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育人氛围、平等的交流环境以及因其形成的和谐团队,这个集体就一定会为共同的目标和精神追求去付出、奉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学校可以以点带面,鼓励尝试,其间,当然要强调并且一定能实现“教”“学”并举、师生同步、相辅相成。当然,现阶段农村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这两方面都是有难度的。

其次,应该有一个“责任”价值观。新时期赋予新的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肩负起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缩小城乡差距的责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和农村教育的现状。

再次,必须拥有并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固守的思维定势只会让农村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作茧自缚。而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不仅可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势,从而促使自己耐心、从容地把握机会;还可提升专业素养,为自己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全国劳模孙祥瑞说得好:“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总能自觉地去捕捉太阳的温暖: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收获的爱比他们付出的更丰盛。”

我们不妨借我国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在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演讲中说的一句话来共勉:教育要做的事可能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更多地给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只给人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尽可能多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农村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