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阅读教学

2009-05-25 09:59张彦涛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语文

张彦涛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浅谈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希望可以引起共鸣。

【关键词】语文;阅读;新课标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知识的讲授,在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使之受熏陶的过程中,阅读理应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而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些俗语中,更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有法可依”的。

1. 重视教师范读 课堂上,教师的核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甚至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与接受。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总认为自己朗读不美而以放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还美其名曰:“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阅读熏陶”。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对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语文教师也是一样,但只要自己能以饱满的热情,竭尽全力地示范,那么,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教学效果就会显现。纵然你读的不好甚至不如学生,但至少你的范读还可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岂不也是殊途同归吗?

2. 有情而读,读之有感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获取信息,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特别是诗歌教学,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更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体味,进而和诗人产生共鸣。

在鉴赏刘禹锡的《石头城》时,我将诗人写作背景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稍作介绍后,就开始引导学生读,并提示学生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境地,观古城凄冷,想元朝繁华,然后去尽情地吟唱、感悟。从课文中所留下“改写《石头城》为抒情写景散文”的作业中,明显可看出学生对诗歌的内涵、诗人的情感都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在鉴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也同样是在了解诗人及诗作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去大声阅读,尽情感悟。事实证明,这样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远远要强于课堂之上教师详细解析的效果。

3. 带着目的去读 有一次在公开课上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笔者尝试了“以读代析”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读、单个读、齐读、分段读、整篇读,变了花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朗读,整节课气氛很热闹。集体评课时几位前辈肯定了这种阅读教学法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毛病,那就是单纯、机械的朗读是不科学的,要想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或揣摩诗人情感、或体会诗歌语言,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只有这样,阅读之后才能有所思、有所得。在后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愈发体验到了这种“带着目的阅读”的益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方式,针对不同内容的文章,我们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逻辑性强的说理散文或者杂文,可以引导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对那些优美的文章,有必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而对于那些诗歌类文章来说,不仅要带着感情去朗读,还要边读边想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于小说类文章来说,分角色朗读,则更能容易地抓住其中人物特点与掌握作品风格、主旨。总之,阅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不管选择何种方式,我们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在阅读中理解与感悟,在阅读中,真正学会学习。

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是充满灵性与快乐的,虽说教无定法,但阅读始终应是语文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新时期的语文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字共舞,让心灵得到愉悦。新一代的教师应将阅读教学切实落到实处,真正的从“读”出发,将阅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思索与改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将被我们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势必会少一份被动与机械,多一份和谐与愉悦!

收稿日期:2009-02-24

猜你喜欢
新课标阅读语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