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喻
[提要]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主要阐述了美术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有利影响,可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观察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农村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美术教育;农村中学生
中学生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则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展现的舞台。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应试教育”影响着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美术课一直被视为副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人们只关心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即使是教师随意打发一节美术课,不少领导和家长也都习以为常。这似乎已成为了一种惯性的认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殊不知美术对人成长的意义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美术文化的学习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提高审美情趣,释放创作能力以及人格自然发展的条件。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美术在开发中学生智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美术课通过它特有的艺术训练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艺术夸张和创造规律等,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目的。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通过形体、光影、色彩等造型基本因素,在视觉空间里,将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现在人们面前。农村中学生通过对有关造型艺术的主要构成因素:结构、比例、透视、调子、色彩、韵味以及材料性质、肌理效果等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加以实践。再通过欣赏、分析,通过各种作业的点评,互相的欣赏,让自己懂得如何去判断艺术,如何去欣赏艺术,如何将造型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巧妙地组合,达到最有效、最直观的美感体现,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美学效应。美术课对于美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欣赏,记忆,还要将它运用到实践中来,农村中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认真观察、分析,再经过亲身实践,从而得出结论,达到提高农村中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素质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教育重在培训。培训工作进行的好坏,关键在于培训是否符合农民的需要。当前,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而是这些培训不符合他们的需要,教育实效不显著。同时也是由于传统的农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基本的美术教育,缺乏对美的事物的感受,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以至于目睹庸俗的习俗,杂乱的环境和丑陋的行为却熟视无睹。因此,审美不是简单的“好看”或“漂亮”,它将引导人类和环境向着更合理、更富于人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农村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视觉感觉、意象感觉、审美感觉的培养,达到心境其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美术课程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改变学生对庸俗的农村陋习、杂乱的农村环境的认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
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都需要有想象活动的参与。就农村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课来说,农村中学生要充分感受、理解和体验艺术形象,形成美的认识,获得强烈的美感,没有想象是不可能的。齐白石的虾,让我们感觉到满纸的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惧,产生对法西斯的憎恨;波提切利的《春》对春天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让人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形象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欣赏者之所以能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正是由于形象描绘的生动、鲜明、传神引起了欣赏者相应的想象活动,因而对形象产生深切的感受、体验。在美术作品创造活动中更需要想象力,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典型形象,完成生活美向艺术美的转变。因而在美术中的创作活动将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四、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造力
21世纪是竞争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相反,没有受到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完整的人格魅力。
逻辑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这正好也可以概括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在美术创作中,“分析”“综合”指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指找出对象与其他对象的不同之处;“抽象”“概括”指对对象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典型化等等,因而美术活动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良好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美术最能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常常需要“灵感”,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事物深入观察获得的丰富积累,在感性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让中学生经常处于美术活动中,自然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以锻炼、培养。在美术创作中,对对象的反映不是唯一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感受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表现效果,这对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在美术创作中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欣赏中也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欣赏者欣赏作品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或许可以说艺术作品是创造者与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创造者的作品没有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他的作品也就只是一件普通的作品,没能达到“艺术作品”的要求。所以说,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培养的过程。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不能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二的雕塑课,农村中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找泥巴,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创造力的乐园。
五、有利于培育农村中学生的观察力
对于普通物体,没有经过美术教育的农村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只是能够看到物体最浅层的东西。而经过开发和培养训练过的农村中学生,能敏锐地发现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变化特征,并学会整体的观察、细微的观察、比较的观察。以至观察到三维空间以外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以发散性的思维来观察到了未知的世界,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区别。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记忆和想象画的技术知识实践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美术学的知识,对于农村学生将来从事任何方面的职业,都会有一定帮助的。农村中学作为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场所,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接受不到高等教育,成为未来的农民,显然其素质教育程度如何,将影响其终生,也必将影响着我国未来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