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根
[提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不断增强,拓宽了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需要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更为商业银行开辟了一个加快自身发展的新的战略空间,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业务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服务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服务创新
一、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把发展中小企业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根据不同地区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市场信用环境、中小企业发育程度等因素,实施了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梯度推进的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制度,评级、授信办法和风险管理办法,促进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的稳步培育和健康发展。
(一)产业链融资将成众多中小企业的“绿荫”。小企业贷款难一般是因为其难以通过银行的评级体系,因此难以获得传统的贷款。目前各家银行比较常采用的开拓小企业贷款的方法即对大企业的产业链融资。与大企业为伍,背靠大树好乘凉,中小企业可以超越银行的信用评级。对为大中型企业配套或服务的小企业,只要提供合法、有效、易变现的担保,可不受信用等级限制办理融资业务;对小企业持有的由大中型企业签发或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优先给予贴现;对代理大中型企业出口的小型专业外贸公司,在占用被代理企业授信额度的情况下,可不受信用等级限制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因各种因素融资依然困难。企业自身问题:首先是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财务报表未审计,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容易出现人为的操控,影响银行的评级指标。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自身资金实力不足,固定资产较少或专用性较强,产权证明文件不齐备,抵押物法律权属关系不明晰,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再次是中小企业经营较为短视,一般很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风险程度较高。从银行来说,考核企业静态财务指标过多,深入了解和分析企业发展潜力不足,银企信息不对称,缺乏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私营、民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竞争力、成长性等关键信息难以获取,对今后的业务发展更无法预测和把握。加之小企业金融交易频繁,且融资金额较小,银行从事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日益改善。2006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物权法》,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定《物权法》的配套文件,扩大动产担保物适用范围,引入浮动担保制度,完善应收账款、仓单及权利质押等动产的抵质押担保制度,增强小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规政策;银监会完善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发布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指导(试行)》,打造小企业授信平台,并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划分标准,提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五级分类标准,为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创造条件;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实用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准入门槛过高。过严的信贷准入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处于劣势。以工行江西鹰潭分行为例,对中小企业只能在工业区、商务区有选择地发展厂房、商铺、办公楼抵押贷款,为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该行抓住江西铜业公司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发展针对铜加工的小企业贷款融资并获总、省行批准,但福利企业因退税政策变化而搁置,信用贷款对中小企业更是无从谈起。
(二)手续过于繁琐冗长。小企业融资多数采用的是质押贷款,而小企业质押品千差万别,相关人员对质押品评估经验不足;从质押评估、评级、授信到审批等环节较多,与一般法人客户相差无几。中小企业经营活动较灵活,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金额小、时间紧、频度高的特点,而现行的信贷政策决定了无论金额多小、风险程度多低都需要采取相同的流程,审批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管理过严,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特性,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任度。
(三)政策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由于缺少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深入研究,缺乏明确而清晰有效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指导思想和营销思路,更缺乏相应的制度创新,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在地域、行业、产品、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性。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目前的经营机制对中小企业贷款偏重约束,激励不足;侧重责任,忽视权利和利益分配,使得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急、小、险”的贷款采取谨慎态度,宁愿不贷、少贷,也不愿承担风险。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拓展。
三、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策略和创新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正确认识大与小的关系。对国有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固然成本较低,但风险高度集中,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虽然成本较高,但中小企业成长性优于大型企业,对银行来说孕育着极大的商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但也并不是不可控,关键是要通过积极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可控和收益能够全面覆盖风险。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经营风险”的理念,而不是回避风险,坚持对企业不分经济性质、规模大小,只要符合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原则,都予以积极支持。
(二)制定灵活的信贷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和寿命周期中小企业,制定灵活的信贷政策,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一是在行业准人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要限制或禁止贷款;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国家明令禁入的行业,一律不得给予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二是在客户选择上,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提前介入、积极支持。三是在产品拓展上,在积极推广发展总行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在总行信贷产品的总体框架内结合不同需要开发创新,防止不切实际、盲目地为创新而创新。
(三)增强基层的经营能力。当前商业银行对基层行重管理轻经营,在信贷方面突出的表现为权限过度上收和零风险的管理要求,使基层行几乎丧失了信贷经营能力。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申报过分严、手续过分繁琐、审批权力过分集中、时间过分长”的信贷管理方式,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对控制中小企业风险比较好的分支行适时调高授权权限,推行以行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责任制和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同时允许少量的贷款风险,根据信贷人员的放款贡献大小和损失大小并区分主客观责任进行相应的奖惩,增强基层行的经营能力和活力,做到经营和风险并重,强调信贷风险责任追究,也强调对贷款有效经营的激励。在此基础上在二级分行一级的经营机构设立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业务部,加强中小企业营销力量,尽快解决任务要求与人力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加强素质培训,学习交流各地成功的实例,减少营销办理行的摸索时间,使从事中小企业业务的人员素质跟得上风险经营的需要。从人员素质、数量两方面满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安全的风控措施。主要是加强五个方面的审查:一是加强对领导人素质的审查,掌握企业领导层的个人背景和资信状况,加强对企业资本积累过程的认识,防范企业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二是加强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审查,掌握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状况,包括股权结构是否清晰,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企业管理组织架构是否合理,企业规章制度是否完备,企业发展战略是否合理,各项决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等。三是加强对关联关系的审查,掌握企业的控股企业、参股企业、联营企业、其他上下游关联企业等关联方的历史、资产、信誉、经营管理以及关联交易情况。四是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审查,掌握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分析企业融资需求的真实性、融资计划的可靠性以及经济周期的变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五是加强对担保条件的审查,确保抵押物的权属清晰,抵押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