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如娟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大凡大作家写文章,都十分注重修改。有一次,有人请教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郭老,你说说什么是剧本创作?”郭老听后笑着说:“改,改,改,改,改,改,改!”郭老一连说出七个“改”字,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一些,又补了一句:“文章不厌百回改!”
1942年6月26日,重庆北碚演出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郭老应邀前去观剧。他怀抱自己家用的大瓷瓶,准备给剧中的“婵娟”作道具。他一路冒雨到了剧社,不禁诗兴大发,脱口而出,吟诗一首: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
演员们听了,觉得诗中出现两个“抱瓶”重复了。郭老便把第三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士”。演婵娟的张瑞芳又道:第四句中的“怒”字凶了一点。郭老听了很高兴地说:“好的,我另外想个字来改正。”他先将“怒”改为“遍”,但觉得不妥.又将“遍”改为“透”,仍觉得不好,最后改为“惠”字。于是,大家又情不自禁地朗诵了一遍:
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
敢是热情惊大士,梅霖惠洒北碚苔。
这下,大家感到诗意“和谐浓郁”了。
无独有偶。
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先生看到一所流亡小学的学生们互教互学,坚持学习,当即写了一首诗称赞孩子们:
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有个小女孩看了,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孩主动,小孩难道就不主动?小孩难道就没有教大孩?”我看应该改成“小孩自动教小孩”更好。陶行知一听,惊喜地说:“对,你改得很对!”
这以后,陶行知常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慨地说:“这个小女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提到“一字之师”,还有一件事:
1942年7月,吴玉章同志为追述南泥湾的历史,写了一首诗:
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
七八十年来,一向少人至;
旷野雉兔走,深林虎豹肆。
1958年春天,吴老在抄写这首诗时,他身边一位十六七岁的服务员对吴老说:“‘回乱成荒地一句不妥当,因为‘回乱二字把成荒地的责任推到回族人民身上了。”吴老听了,恍然大悟,立刻把“回乱”改为“剿回”。改了一字恢复了历史的真面目。揭示了南泥湾荒废是清朝统治者镇压回族人民的结果。
事后。吴老十分高兴地对人称赞这位服务员是自己的“一字之师”。综上所述,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打好作文草稿之后,一定要学会修改,因为文章不厌百回改!
附:关于修改炼字,不妨再抄录一些名家的名言:
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清朝人赵翼。
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东晋诗人陶渊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朝诗人陆游。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朝人袁枚。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朝人曹雪芹。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朝人顾文炜。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唐朝人孟郊。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庸朝人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朝人杜甫。
新诗改罢长自吟。——唐朝人杜甫。
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唐朝人方千。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唐朝人皮日休。
吟妥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前唐人卢延让。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马桥学校(2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