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档案史的研究

2009-05-21 05:31赵小强
魅力中国 2009年1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赵小强

摘要:通过对中国档案史研究专著的分析,对其研究的两个重点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

关键词:中国档案史;学术专著;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中国档案史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关档案史方面的专著也层出不穷。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兴盛活跃的景象。

一、近十年来档案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从统计资料看,各个朝代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是:先秦主要集中于殷墟甲骨档案方面:秦汉主要集中于居延汉简及两汉例如兰台、东观、石渠阁等档案馆的研究方面;隋唐主要集中在敦煌遗书及隋唐史官制度等方面;宋元主要集中在架阁库方面,尤以王金玉教授的著述最为著名;明清研究涉及内容颇多,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一不包。下面就各部著作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做一阐述。

1.中国档案的起源和词源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中国最早的档案出现于何时?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第二,在中国,“档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何时?

首先,关于档案的起源与形式。现在史学界及档案学界普遍认为“结绳记事”即是中国最早的档案,“结绳记事”标志着中国档案事业的萌芽。在历史类记载中,“结绳记事”是古代中国人民为了横向或纵向传递信息及记录信息而采用的一种“记忆”方法。在没有文字之前,原始人要把同自然斗争中积累的经验保留下来,传至后世,只有以口相授,彼此相告,代代相传,所谓“十口相传为史”。当然口耳相传是很容易失真的,而且由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远古传说中也掺杂着很多神话。上古的传说尽管掺杂着很多神话在内,但毕竟有其历史的内涵和要素,“可谓为不文之史”。“结绳记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原始记事方法。《周易译注(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引《九家易》之言:“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以足以相治也。”《庄子》中则有:昔有“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从战国时期学者的著作记述以及文字的产生演变说明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有这个时代,结绳确实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可以认为上古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即是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档案。

其次,关于档案词源。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档案”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杨宾的《柳边纪略》。杨宾的《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着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据有些档案学者考证,“档案”一词出现于明末清初,但是档案史学界大部分人仍然认为“档案”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杨宾的《柳边纪略》。因为该书对挡子、档案的来源、名称、形式及称谓做了系统描述,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2.中国档案史上文书档案的几次重要发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即使“结绳记事”不算做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但是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档案和出现事业萌芽确是不争的事实。。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乃成华夏万古昌明之世。我国历史上有几次关于文书档案的重要发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及文书档案事业。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盗战国魏襄王墓,得古竹书数十车。晋著名学者苟勖也见到这批竹书,并记载了具体情况:“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其中不仅有古文书、档案,而且还有用档案史料编纂的编年大事记,后代称为《竹书纪年》,或者《汲家竹书》、《汲家纪年》。出土时共有十三篇,叙述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史事。所记与传统记载颇多异违,但校对某些记载却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相符,证明了材料来源主要是档案。此书历来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注意,近代史学大家王国维和已故郭沫若同志都对它作过专门研究,对史料价值有较高评价。

南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襄阳古楚王墓被盗,其中也有大批竹简。“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可借大多被盗基者用来照明。后来有人得到了十余简。给书法家王僧虔看。王氏认出是古科斗文,系<考工记>、《周官》佚文。《考工记》现存一卷,专讲周朝百工之事,主要是古代手工技术档案文献。

另据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记载,宋徽宗政和年间也有发现:“近岁关右人发地得古瓮,中有东汉时竹简甚多,往往散乱不可考,独永初二年讨羌符,文宇尚完,皆章草书,书迹古雅可喜,其词云云。”讨羌符是东汉安帝刘祜在公元108年与西北羌族作战时的军事文书。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的发现有一个过程,不是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发现并立即公之于世的。应该说,1898-1899年之前安阳的农民,早就发现了甲骨文,后为古董商知悉而转售于京津一带,直至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认为其为古物而出高价收购,才为世所知重。至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宇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圆篆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偶然发现藏经洞,其中数以万计写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佛教经卷、历史文献在尘封千年之后再度面世,令举世震惊。其后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大谷探险队、奥登堡接踵而至,大批文书珍品被捆载而去。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以及古希腊文化为起源的西方文化等古代世界的四大文化和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以藏经洞敦煌遗书及莫高窟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正是这四大文化、六大宗教滋养的结晶。敦煌遗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敦煌遗书是人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類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困难,除自留一部分较好的档案外,将其余部分约八千麻袋计15万斤以4000元的价

格卖给纸店,准备化成纸浆重新造纸,这就是著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后经陈垣、沈兼士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最后得以把从宫内流散出来的“八千麻袋”档案抢救下来,并竭费心力对这些档案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并在当时条件允许之下,编辑出版了一些专题资料。其实所谓“大内档案”,仅仅只是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大量档案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清朝大内档案其实只是清王朝统治时期反映皇帝和宫廷各方面活动而形成的档案,并不包括清朝各部、院、寺、监等中央一级衙门和各省、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衙门的档案。尽管如此“大内档案”依然是目前所知数量最大的、保藏最完整的、学术价值最重大的明清档案。它的被发现和被抢救出来,一直发展为现在举世知名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规模,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

1930年,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人斯文·赫定合作,共同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瑞典学者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居延烽燧遗址时,在大约30个地点发掘采集了一万多枚简牍,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西北边郡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或填补了空白,或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或丰富、补充了历史研究的内容。此外,居延汉简还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为研究我国书籍制度和档案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书籍历史而言,简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居延汉简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其二,它是珍贵的最早墨书真迹。居延汉简书写的时间包括两汉时期的100多年,这正是中国书体大变革和各种书体孕育产生的时期。居延汉简书体齐全,对研究我国书法史和书法艺术都是极好的实物例证。

1996年10月,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古井中一大批吴简重见天日。据统计,共有数万片,约数十万宇以上。从简牍文字内容确知,这批珍贵文物属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统治长沙郡府的文书档案。一个地方出土同一时期的简牍如此之多,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因史料缺乏,仅具纪传而无志表。其后有清人洪吉亮、陶元珍、卢弼等为之辑补,仍难令人满意。而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宛如一部天赐的史料记录,为这一历史的完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内出土了秦代简牍三万余枚,里耶古城地处湘西入蜀之孔道。在这样一座偏僻小城的古井中发现了当时的官文书,是第一手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来说,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王朝,它涉及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里耶古城古井中出土的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专家认为,里耶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它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二、对近几年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档案馆的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档案馆有了很大的不同。档案馆的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更是铺天盖地,但是档案史的研究却被冷落在一旁。笔者通过对近十年的档案史研究的统计分析发现。即使在当今数字档案馆研究的浪潮中,还是有一批学者能执著于中国档案史的研究。他们发表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并且出版了相关专著,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内容也有一定的深度。

近几年中国档案史的研究有以下四个特点:

(1)研究内容广泛,资料详尽扎实,体现了研究的丰富性与严谨性。

(2)研究方法多样,不拘一格,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研究态度客观,依据史实,體现了研究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4)秦国经先生关于明清档案学的研究为档案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视角。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