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困惑

2009-05-21 08:52高勇强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困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高勇强

[摘要]伴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问题就一直备受商业理论界的关注。大量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些问题来自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而另一些则来自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的四个方面的研究困境与不足进行探讨,这四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原因、评价与跨国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困惑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29-04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战略顾问团(the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CSR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将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为“组织以一种致力于使人们、社区和社会受益的方式从事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事项(issues)的一种均衡方法(approach)”(ISO,2002)。

企业社会责任议题是在19世纪晚期伴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增强,与企业行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劳工权益、消费者保护、环境污染等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提上议事日程的。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出版了一本名为《财富福音》的书,第一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在理论界正式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少关注。1953年,Bowen出版了一本名为《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man)的书。自此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日益增多,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与理论纷纷被提出。企业社会回应、社会事项(issues)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社会表现/绩效、公司公民身份(corporate citizenship)和公司可持续性(corporate sustainability)都是用来描述与公司在社会上的责任现象有关的一些术语(见图1)。

然而,尽管近50年来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过,而且也产生了大量且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大量问题和困惑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解答,其中一些问题甚至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由于篇幅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指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四个方面的困惑与不足,意在“抛砖”,冀望“引玉”。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困境与不足

这里我们对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四个方面的困境与不足展开分析和讨论,这四个方面分别是:①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②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③如何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④跨国经营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1.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边界问题,是目前理论界最颇具争议的领域。以Fried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继承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企业行为最终实现社会最优的结果,从而反对企业承担“作为受托人”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Berle(1931)认为,企业管理者只能作为企业股东的受托人,其权力都是为股东利益而委托的权力,企业的惟一目的在于为股东赚取利润,股东的利益始终优先于企业的其他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Friedman主张,因为经理们是股东的合法代理人,他们唯一的义务是最大化对股东的财务回报。因此,如果他们将公司的资金用于社会的目的,他们本质上是在偷窃股东(Friedman,1962)。

然而,诸如Bowen,Carroll等人认为,企业除了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之外,还应该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Carroll(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方面或层次: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慈善的责任。根据Carroll,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这样社会才能富裕和繁荣。企业第二位的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即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是合法经营。企业第三位的社会责任是伦理责任,即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流行的伦理规范。最后,企业的第四位的社会责任是慈善责任,即应该为社会为社区捐献力量(见图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本身涉及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一旦涉及到价值判断,那么问题就难免出现分歧,因为理论界已经证实文化(子文化)、社会阶层、学历、性别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比如企业主、学者、普通大众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样,要在社会上达成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一致意见,非常困难。

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在光谱的一端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代表最低的社会责任;而在光谱的另一端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代表激进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是最高的企业社会责任。而在光谱的中间是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的均衡,代表着靠近现实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见图3)。

除了不同的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看法不同外,不同的企业也被期望不同的社会责任。比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由差别的;而大企业相对而言要比中小企业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甚至,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都被人们期望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总括起来,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难以指导社会的实践。在讨论企业的社会责任时,需要首先基于“权变”的观点,清楚明确地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2.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根基是什么?这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学者主要从古典经济学、信托责任和社会民主的视角来寻找他们的理论支持。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将企业自私自利的行为导向社会利益的最优化,因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多余。其次,从信托责任的角度看,企业的领导人之所以能够掌控企业,是因为受企业股东的“委托”,没有股东的委托,企业领导人职位将不复存在。因此,从角色伦理上来讲,公司经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为股东牟利。最后,有学者从社会民主的角度来寻找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这类学者如Levitt认为,如果让工商企业涉足社会事务,工商业将可能主导社会。他认为,商业,作为一种制度(institution)将成为二十世纪中世纪教堂的等价物---社会中包括一切的制度(Levitt,1958),而这将对社会民主构成威胁。

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则将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首先,一些学者从(综合)社会契约理论(Donaldson and Dunfee, 1994)、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4)、公司立宪主义(Davis, 1960)和可持续发展理论(WBCSD,2000)等为基础来主张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产物,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在企业与社会之间隐含着某种契约,企业必须以承担社会责任为代价来获得社会的支持。其次,另一些学者则更倾向于基于功利主义的思想来说服企业领导人接受社会责任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对利润的关注并不排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某些条件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满足有助于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itchell et al.,1997; Odgen and Watson,1999)。这一观点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总括起来,支持和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彼此都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找到了自身的理论基础,两者都希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然而,尽管社会公众一边倒地倾向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但要说服“顽固”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则仍然需要找到更具说服力的和更高级的理论。而且,企业将其权力向社会领域的渗透的确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在中国出现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2002)。

3.如何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

怎样评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不是一家企业向社区或慈善事业捐了一笔钱,就认为它履行了社会责任?或者更进一步,如果一家企业既守法经营,同时又把一笔不菲的钱捐赠给社会,那么这家企业是否就履行了社会责任,或者说有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呢?或者又反过来说,如果一家企业从来没有向慈善事业或机构捐过钱,是否就能认定这家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呢?

这样的问题显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不仅个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不同的看法,国际上不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也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全球协议”(UN Global Compact),该协议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①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②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③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力;④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⑤有效禁止童工;⑥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⑦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⑧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⑨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美国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认证(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主要是基于人权和劳工权利的,包括下列领域内的最低要求:①公司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 ②公司不得对员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 ③公司应给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④公司应尊重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⑤公司不得对员工有任何性质的歧视;⑥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惩戒性措施,不得对员工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⑦公司应遵守员工工作时间的规定;⑧公司应保证达到最低工资标准;⑨公司应制定社会责任和劳动条件的政策。

此外,某些国际传媒、非赢利和非政府组织在评选“最佳企业公民”时,却考虑了诸如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行为准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慈善捐款这样的因素。

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导致的结论可能大相径庭,这就给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带来了麻烦,因为企业不知道到底该遵守哪个标准还是应该遵守所有标准。因为遵守所有标准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现实的结果可能是企业都倾向于遵守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而这将使企业忽视那些本应受到重视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和外延的明确界定。只有在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的情况下,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才能得到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4.跨国经营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时,还面临跨文化的问题。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判断依赖于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企业社会责任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内涵。

比如说,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请客送礼被认为是不合商业伦理的,如果企业有给政府官员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请客送礼的嫌疑,那么这家企业就可能被认定为是不负社会责任的。然而,在远东地区,在不触犯相关法律的前提下,企业请客送礼是被允许和接受的。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礼尚往来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正常的请客送礼在中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关或至少关系不大。在跨国和跨文化的环境中,对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了解东道国和母国在对待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判断方面的差异,并协调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尽量采取东道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基于跨文化和“权变”的视角,我们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不能笼统地和不加区分地将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标准用于中国的社会和企业,而需要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创新。这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非常缺乏的部分。

三、结论与评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目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一些争议、困境或不足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

本文中所探讨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困境和不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②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③如何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④跨国经营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样问题都是目前理论界争议很大或者是尚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学者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中,我国学者面临的迫切任务是:①如何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传统美德入手来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②针对我国社会和企业的客观实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内涵和外延;③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并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绩效进行衡量;④挖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背后的动机和因素;⑤提出强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表现的政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学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本土化和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Berle, A.A. 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J]. Harvard LawReview,1931,(44):1049-1074.

[2]Bowen, H.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Z].Harper & Row, New York, 1953.Carroll, A.B. The pyramid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 1991,39-48.

[3]Davis, K.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60(2):70-76.

[4]Donaldson, T. and T.W. Dunfee.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ion of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1994(19):252-284.

[5]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 Pitman(Marshfield)[Z].1984.

[6]Friedman, M. Capitalism and Freedom.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Chicago, IL, 1962.ISO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andards[Z]. 2002.

[7]Leavitt, T. The dang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58(36):41-50

[8]Mitchell, R.K., Agle, B.R., and Wood, D.J. Toward a theory of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 22(4):853-886.

[9]Mohan, A. Strateg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actices incomplex organizations: a study of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of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Z].University of Warwick, United Kingdom, 2003.

[10]Ogden, S. and Watson, R.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stakeholdermanagement: balancing shareholder and customer interests in the U.K. privatized water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526-538.

[11]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king GoodBusiness Sense.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Geneve, 2000.

[12]吴敬琏. 正本清源分清是非——警惕“权贵资本主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2,(2):4-6.

Puzzledom and Deficiency in the Present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ao Yongq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430074, China)

Abstract: With enterprises size and power in society increa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has been concerned by business academia since 1950s. Many famous schola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topic in terms of the definition, content, rationality of CSR and the like,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r deficiencies in the present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aspects of puzzledom and deficiency in the present studies with expectation of drawing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to them.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udy; puzzledom

(责任编辑:张丹郁)

猜你喜欢
困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