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启示

2009-05-21 08:52谢家平孔令丞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循环经济

谢家平 孔令丞 籍 巍

[摘要]石化工业具有的规模化、一体化、集聚化特征,以园区为运作载体具有良好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研究在化工区中推进循环经济具有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现实紧迫性。本文梳理并归纳了化工区的三大发展模式:核心企业模式、复合共生模式和联合生产模式,通过总结国外先进化工区的建设特点,为我国化工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F4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25-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企业群落推进循环经济的效果度量及模式研究》(06JA630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三大城市的化工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问题研究》(06BJY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06&ZD024)、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石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整个产业体系具有强大辐射能力和广泛产业关联。一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投产,可带动下游1000多亿元产业投资。因此许多国家都借助于发展石化产业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如中东化工区借助着丰富和廉价的油气资源正在慢慢崛起;墨西哥沿岸化工区所具有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欧洲一体化炼化基地使其竞争特点分外鲜明;亚洲化工区近几年成为世界化工区中的一支新秀[1]。

石化工业的规模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2],年产100万吨的乙烯装置与50万吨的相比,吨成本可降低约25%;150万吨的装置又比100万吨的可降低吨成本约15%。同时,由于石化产业链的各环节对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要求非常高,因此通过公用工程所提供的装置实现互连、互通来满足产业链的互供,具有十分显著的共享资源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如上海化工区的赛科90万t/a乙烯项目,由于共享一体化的公用工程,项目总投资比国内同等规模的其他乙烯项目减少投资约30%~50%。这就形成了石化产业十分显著的集聚式特征。

除此之外,石化工业的环境污染状况还和规模化、一体化、集聚化程度密切相关。大规模并高度一体化的化工产业集群,能从环境保护、环境预警、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水平的专业化硬件设施,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改善环境质量和安全状况还能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石化行业的“三废”排放占全部工业行业最大比重的现状而言,推动石化工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全国的污染问题。化工的“三废”问题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障碍,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动力。

可见,集中规模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化工区就成为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对我国而言,化工产业的分散运作仍大量存在。即使园区化运作,也存在单体规模和集聚规模都不足以满足规模经济要求。即使满足规模效益要求,也存在产业链不完整、一体化程度不高的低集聚效益。即使集聚效益良好,也存在对化学品的环境管理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化工区近600个,在建的还有60多个。因此,借鉴世界上先进化工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石化工业总体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化工区的建设模式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点是产品链长,关联度高,上道工序的产品常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生产装置可以通过管道链接[3]。化工园区的建设不仅可节省原料运输费用,而且相互关联的化工装置集聚在一起,有利于生产控制、安全操作,有利于“三废”的集中治理。将对国内外化工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类,梳理出化工园区推进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

1. 核心企业模式

化工区中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龙头企业,许多中小型企业分别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其产品为投入而延伸产品链,或者利用其副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运营,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工业共生网络。这类依托核心企业虹吸效应的扩张模式又可分为:

(1)单核心企业模式。当化工区中只存在单一核心企业时,围绕该核心企业所建立的工业共生网络称为单核心企业模式,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单一核心企业对生产资源的需求量或为吸附企业提供的副产品供应量基本上是丰富而稳定的,主要适用于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以特色产品为辐射进行扩张而成的园区[4]。我国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走核心企业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和齐鲁化学工业园区等。

(2)多核心企业模式。当化工区中存在两家或更多的核心企业时,由此而建立的共生网络称为多核心企业模式,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化工区内因某一环节中断而导致园区整个网络全部瘫痪的风险[5]。在很多情况下,各核心企业之间也会通过化工物料或副产品的交换建立简单的工业共生关系,但它们与其它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关系广泛,合作企业非常多,因此核心企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非常强的依赖性。我国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走多核心企业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四川泸州“西部化工城”,这类园区共分为4个园区,借助丰富的煤、硫铁矿、天然气等资源和已具备的化工产业优势,向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基地等方向发展[6]。

2.复合共生模式

化工区内各个结点企业处于上下游或寄生关系形成网络组织,结点企业自我结合与调节以维持整个共生组织的运行。参与复合共生网络的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组织关系,实现网络的运作。根据结点企业彼此不同的共生关系可分为:

(1)串联共生结构模型。各个结点企业之间是上下游串联的关系,通过相邻企业之间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交换形成的共生关系,如图3所示。

(2)并联共生结构模型。某几个结点企业组成的小区域网络存在着副产品交换的共生关系,而这个小区域网络与其他结点企业又存在着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关系,如图4所示。

(3)混合共生结构模型。在串联共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某几个结点企业又与串联共生企业形成的网络存在并联复合关系。

我国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走复合共生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沧州临港化学工业园区和浙江衢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等[5]。这类园区一般是以老企业雄厚的产业基础又在园区内将建或已建大型上游石化生产装置,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化工企业,集中搬迁而建设的化学工业园区。

3. 联合生产模式

核心企业模式和复合共生模式是化工区内企业形成组织的两种极端形式,前者过于依赖于某一企业,具有非常强的专一性,而后者过于松散,很难形成主体化工生态产业链。在实践中开始出现由多家大型企业及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复杂网络的联合生产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共生关系,形成主体网络;各自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形成子网络;而围绕各大型企业的那些中小型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了一起,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复合共生,又有中小型企业的依托型共生,还有各子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综合体[4]。

这类化工区一般规模大,以世界级规模的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以产品树链为纽带进行相互衔接,建设一体化的公用工程,实现水、电、热和气的集中供应,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运作。这类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上中下游的产品延伸加工,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典型的国外代表是美国休斯顿化工区,我国化工区的典型代表是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等,循环的有机链推动能源消耗产业向资源集约、绿色环保目标转型。

通过以上分析,三种化工区运行模式比较分析如下表1所示:

二、化工区的建设特点

国外在重化工建设中,多数以建设集中化工区作为土地集约化、资源共享、有效安全管理的手段,表现在如下7个方面:

(1)园区建设的大规模化。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导致园区的规模化。目前世界上的大化工区如荷兰鹿特丹工业园集聚了几乎世界所有知名化工公司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区聚集了200多个厂家,内有350套装置,全为巴斯夫独资或控股,产品有8000多种。

(2)化工装置的优化配置。装置之间基本是管道连接,相互配套和谐,生产规模匹配,资源配置优化。如美国休斯顿化工区企业共享水、铁路、高速公路和公用事业设施等;园内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所需的乙烯、丙烯等原料均可通过园区管线互相传输,形成园区企业间的产品流。

(3)园区的外部环境优越。园区的外部环境对园区来说特别的重要,尤其是交通运输的环境和市场的环境,这也是园区选址考虑的重要的因素。国外园区的建设大部分靠近沿江、沿海,或靠近深水码头、原料或市场。

(4)园区内的建设一体化。“一体化”的理念,一是项目设计一体化,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形成化工项目链;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岛”;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网、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气、废渣;五是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驻园业主提供一站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美国休斯顿、日本鹿儿岛、荷兰鹿特丹等地引入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了一体化的理念[6]。(5)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化工区成功运作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化工区发展的重要特征了,达到“隔墙供应”。一是保证下游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二是减少运输费用;三是取消了贮存费用;四是减少了营销费用。比利时、荷兰、德国早在1970年就构筑了乙烯跨国共用管道,实现了乙烯原料互供互惠[7]。

(6)强调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是园区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如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料、资金和交易“三流合一”,共享信息,实现装置原料的零库存,减少物流成本等。利益相关者共同营造效益环境,规避风险,实现装置系统最优化。

(7)与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纵观国外科技园区,几乎无一例外的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在技术传播、公司咨询、服务指导和人才素质提升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各种科研院所、产业部门、企业应建立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创新网络,形成互动的发展模式。

三、化工区的建设启示

化学工业的规模化和一体化所产生的优势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流趋势。

(1)重视环境安全与保护。近来国内外发生的石化事故,如吉林的石化总厂爆炸、英国的储存油库燃烧,都给我们发展石化园区敲响了警钟,应该说,“安全与环保”是发展石化园区的生命线,政府和企业应高度重视安全和环保问题,把安全与环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议各地政府对进入各自石化园区的企业设立准入制度,不欢迎污染大的企业在本地区投资设厂,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方面的监督,对新开工项目严把环境评审关,要求每一个化工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治污设施和应急处理设施。

(2)招商引资内外资兼顾。大的化工区招商引资的重点一般为大型的跨国公司,但中小化工区招商引资时不要一味的“贪大求洋”,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内商、内资,特别是民间资本上来。外商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产品在区域市场的容量或潜力大;交通要便利,包括陆路和水运;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完善,包括港口条件、水电气、环保设施;人文环境好,便于吸纳人才;原料和能源供应充分;有竞争力的土地、水、电、汽价格和比较好的优惠政策。

(3)园区建设的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避应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以此形成相关的产业链,造就自己的发展优势。新建园区的总体发展必须由有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园区的产业定位、产业链构成,公用工程、港口、道路、物流、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园区组织和管理机构。园区规划要强化园区布点和总体规划的论证,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4)园区应实行准入制度。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或是项目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审查,再决定是否引入园区。世界化工产品有几十万种,我国也有三、四万种,按产品大类划分有17个行业、20多个门类。产品与产品之间有的互为原料、相互联系,有的没有任何联系。化工区的建设应当是互相关联企业的集聚,使相关联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更加便利,园区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应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使引入的产业适合本园区的特色和园情。

(5)园区建设要准确定位。园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国内外厂商的吸引力。应根据本地区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条件等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化工区,避免园区间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园区的建设要规模适度。虽然大部分资金是靠招商引资,但“无巢引不来金凤凰”。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实力,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园区发展,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四、结 语

要建立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应该从长远发展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的高度,以本地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当地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追求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应考虑做好工业物质和能源的企业内部循环圈、化工区内循环圈和化工区与周边地区的循环圈等三个循环层次建设。

[参考文献]

[1]R. Cté. Designing Eco-industrial Parks:a Synthesis of SomeExperienc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8,(6):181-188.

[2]钱 云.世界乙烯工业仍处持续发展期[J].石油知识,2006,(1):17.

[3]罗 璇,赵 旭. 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0):1393-1397.

[4]王兆华, 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1-86.

[5]冯武军,毛玉如,陈红,陈闯. 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研究[J].现代化工,2007,(3):7-10.

[6]David Gibbs. Trust and Networking in Inter-firm Relations:theCase of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J].Local Economy,2003,(3):222-236.

[7]Chertow Marian R.. The Eco-industrial Park Model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9(2):9-10.

The Mode and Revel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Chemical Industry Parks

Xie Jiaping1,Kong Lingcheng2,Ji Wei1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2. Business School, Center of Resource, Energy & Circular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of East China.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large-scale, highly integrated and aggregated. Operating as an industry park,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able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the benefits through bet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a recycling economy in an industrial park is techn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and in urgent need. This paper categorizes and summarizes three modes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core business mode, complex symbiotic mode and join production mode), followed by providing managerial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a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models.

Key words: chemical park;recycling economy;construction model

(责任编辑:张丹郁)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循环经济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