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荀 于长茹
21世纪。教育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球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反思过去,提出更符合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目标和模式,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相提并论。可见,经济不仅全球化,教育也在全球化。在全球陛的倡导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浪潮中,教师不仅备受社会关注,被寄予厚望,而且被委以重任,教师之重要性非同一般。一流的教育来源于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国家自然也不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因此,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应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有人说: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回过身来呼唤理论的指导。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看,教与学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不少地区的教师质量提高缓慢,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还是纸上谈兵,难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某市近百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层面的知识后,虽感到新颖,眼界开阔,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全新的课程安排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位在中学教学近30年的老教师埋怨到:“啥新课程标准,讲法和过去一样,还是车轱辘战术。培养能力,那是一堂课半学期就能达到的吗?中考要的是成绩,不是能力。”在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做几乎成了定律,对于新课程要求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课堂、趣味教学等真是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即使通过组织观摩以及公开课的形式,让优秀的教师示范,知识的模仿和嫁接仍然是形式上的。教学方法上的新旧衔接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和谐效果。教学中甚至一度出现了盲目、低效、无序、混乱的情况。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事实上是,让学生有能力,教师要先有能力才行,让学生有素质,教师必须要先提高素质才是,这就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关起门来还是旧的一套是教不好,开放课堂乱哄哄的是教不了,滥竽充数不能教的更是误人子弟。从教不好、教不了到不能教,深刻地反映了目前教与学的矛盾。在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新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及时补充进来,出现空白和断层是自然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研究对策。
二、教师素质是制约教育改革的实质性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发生宏观转变,随着教育的外部环境的宽松,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转向内部。教育内部的主要问题,除了观念和体制机制之外,一个十分深刻又具有实质性的制约,那就是教师问题。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被誉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安东尼·吉登斯曾说:“当你强调国家竞争力时,你就必须对人进行投资,而不是仅仅对工作岗位进行投资。于是教育比原来更重要,教育改革也越来越重要。”于本世纪初期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对整体教师队伍,还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伴随着课程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一整套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能否快速地适应这种转变,是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考验。尽管国家拿出不少经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组织教师全面进行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从几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仍有困难。这里一方面是教育的外部环境,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所致;另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观念不新、教学能力不足有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具备受学生尊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而且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的经验以及厚重广博的知识。在道德人格方面,他们是学生表率,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被学生模仿,这种引导者和榜样的力量使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因此,教师在品德人格素养方面必须高人一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形式取代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代之而起的是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新秩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兴趣和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并形成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对社会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能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通过驾驭知识来传递一种认识未来世界的能力,对环境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学会选择的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能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发展与生存能力。一句话,就是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运用多元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最终达到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的目的。无可否认,具有这样素质的教师才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希望。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一是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二是教师的自我学习。教师的培养不能仅止于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几年书本学习,更需要在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里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无形的职场锤打,现代教师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里所展示的职业角色,决不是一本学历证书和几节公开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生的付出,无止境的努力,不管你具有多高的学历,知识都会因岁月的流逝而磨损、衰减。因而,培训再培训便成为终身学习的最好的办法。如果职前教师的学习和在岗教师的培训不能转向采用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参与式、研究式的学习,真实情境的学习,服务性的学习,而仍以满堂灌、死记硬背、以应试为主,缺乏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研究,不锻炼口头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那么,他们将无法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三、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具有优秀的品德素养,同时还要有精良的专业素质。在终身学习已成时尚的今天,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他知识的拥有量和接受新知识的潜力以及良好的专业化水平。随着全球化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快速到来,教师的专业化已被日益高度地重视起来。甚至迅速地演变成为一种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广泛建立。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短短的几年里就陆续地发表了如《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方面的研究报告。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60年代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就曾郑重地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可见,提高专业化水平对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先后涌现出不少有关专业化研究的理论,如《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等等,对教师的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还主张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去,从而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如在英国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也促使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众多的文件和报告中涉及到的“教学实际能力”、“特别的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化认可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要求”等等,全部包含着对教师在专业化方面能够提升的期待。我国对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因此,教师历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彩的职业。”这其中与教师专业具有的崇高性、独特性、不可代替性不无关系。同时也寄予了全社会对教师的厚望。
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做不到这一点,一切皆为空谈。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乃教育之生命。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有“教育智慧”。由教师通过实践探索,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而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则具有能够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解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其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这样的教育劳动达到的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满着创造的智慧和欣喜。教师在付出的同时,感受着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中国教育的未来将由具有这样素质和水平的教师来创造。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