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魅力形成的若干思考

2009-05-21 08:08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魅力人格艺术

钮 敏

教学魅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凝炼升华的一种内在、持久、强大的教学吸引力,它是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富有魅力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创造者的成功喜悦和自我认同,因而成为所有教师的理想和追求。教学魅力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它可以源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也可以来自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人格,以及优雅的举止、风度等等。笔者认为,教学魅力的形成可以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教学的灵魂美和神韵美。灵魂美是产生教学魅力的“魂”,神韵美是产生教学魅力的“魄”,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在教师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达到一定的境界时教学魅力就会形成。

一、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是产生教学魅力的“魂”

教育本身是培养人格的事业,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影响源。由于师生交流频繁的特殊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无形又有力的教育。空洞的道德说教只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作为,但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处处为人师表,事事以身作则,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和楷模,以人格力量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人格是一个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等多重意义的范畴。它是由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形成的系统性结构。这里所提到的教师人格主要是指其总体形象,既包括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包括外在的行为及其表现,是其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以及学生面前所呈现的整体的或综合的状态与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健全人格至少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对人类、民族命运的关注;(2)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虔诚;(3)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4)健康的心理状态(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良好的风度仪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立体地、全方位地在学生面前“亮相”,教师本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作为教育内容,也作为教育手段作用于学生。由于学生的角色心理,决定了其具有“向师性”,教师的求知精神、行为作风、审美品位、为人态度、处事方法,及至气质、性格、习惯都会被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教师正是以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逐步沉淀着由直觉转化的理性,渐渐进入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教学的灵魂美。

教师应通过从内心的品德到外在的仪表、从思想到言行,在学生面前建立表率、树立楷模,用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品格、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行、性格,塑造学生的灵魂,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成长,还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受到启迪,心智才会健康,进而确定自己的志向并奋发前行,教学的魅力也就产生了。

二、广博的学识和特殊的能力是产生教学魅力的“魄”

广博的学识主要指教师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特殊的能力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一股“长流水”。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创造性传播者,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保持这个体系不断更新、补充、扩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产生信服感、敬佩感,使整个教学过程产生吸引力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本学科雄厚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精深高超的学术造诣。这是由学校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和教育的内容要反映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最高水平或相近水平这一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纵深型、复合型、广博精深是现代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各方面的广博知识,形成一专多能的现代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格局。高度的事业心加上丰富的知识,才能扬起教学的风帆。

其次,教师应当具有不断探索科学或学科问题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科研成果的物化过程大大缩短。由于知识老化速度加快,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尽可能把新知识教给学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教育科研作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才能使自己得以在教育现代化的平台上推进教学内容、方法的革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当前,广播电视教育逐渐普及,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学术刊物及教学参考资料不断增加,家教市场也日益繁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知识容量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取信于家长与学生,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教学与科研关系密切,从认识意义上讲是流和源的关系,从培养意义上来看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专门的知识,而且要学到研究学问的态度及培养甚至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以“渔”比授之“鱼”更为重要。

再次,教师应当具有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懂得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把蕴含在知识中的前人的智慧、思想、情感等转化成自身的知识、智能、理想、信念,然后再把这些传授给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脑力劳动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一般的脑力劳动止于“精神产品”的完成,而教师却需要一个先“内化”再“外化”的转化、传授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还应具有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获得流动的知识,活化的学科思想。遵循教学规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学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均要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一不是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可寻,但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创造性劳动,都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就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学艺术实质是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使教学产生巨大的魅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高效率地学习。教学艺术的内容广泛,包括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组织教学的艺术、观察艺术、启发艺术、批评艺术、鼓励艺术、因材施教的艺术、还表现在把握教育时机,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等等。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在课堂上都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公式可套用。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在掌握并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各方面的特点,积极探求教学艺术,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技巧。课堂上,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深化的“艺术处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题,通过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开启学生的智力。

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的形成还离不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诸如教学组织能力、注意和分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仪器和设备的能力、书写和文字表达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多才多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因势利导,不适时机地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教学的神韵美。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只有在艰苦的探索中,在课堂上娴熟、自如、准确地掌握和驾驭所讲授的知识,挖掘出其内在的理性美、科学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并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控制和表达自己由无序变成有序的感性形态,转化为美的形态,使学生的整个身心被吸引,求知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被点燃,从而使学生产生惊异感、新鲜感、敬慕感、亲切感、荣誉感、成功感时,教学魅力才能完整地得以形成。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魅力人格艺术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东方欲晓》的魅力
纸的艺术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