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艳群
中职校电子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前要明确教材开发的目的目和要求,根据学校实际,设备器材投入情况、学生就业方向进行编写,做到有的放矢。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
1.切勿盲目开发校本教材
传统教材太强化多而全的功能,对入学的学生不分层次、不分将来的就业工种、不了解学校实验室里面的情况而统一使用一本教材。正是因为传统教材的这些不合理而产生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而去增加教材。而是出现有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四处抄录教材,其中结果作用不大,效果不好。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编写人员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电子技术知识不明白;另一方面是编写校本教材时受到传统教材模式的影响。即如果只是对用到的内容进行介绍,内容就显得较少,再加上对用到的知识点把握不好,所以不能完成教材“量”的要求。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教材编写人员要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电子实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然后认真去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花时间到工厂去作深入的了解,掌握第一手编辑材料。
2.编写要以“会用、实用、够用”为原则
“会用、实用、够用”是电子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电子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肯定这一点。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编写教材时可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先构建出教材的骨架,在这个基础是哪个可以融入相应的其他教材内容,包括传统教材。
对于理论讲解和实习的教材量究竟各占多少比例视各校具体情况不同,应按理论够用、技能侧重的指导思想,去选择知识内容(安排的课时量,原则上“理论”不能多于“实习”)。融入传统理论教材内容时应选出合适的章节,作出一些基本要求,该删的则删,用什么才选什么。融入传统实习、实作教材内容时,要把握分寸,“理论”不得过深,对于复杂的理论原理可以概括性地进行通俗缩写。实践证明,中职校实习课可以体现一下这样的特色:“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控性,强调实用性,学以致用”。对与编写的教材:学生能否会用相应的知识内容;相应的理论内容是否实用,是否最大限度地指导实践;教材内容是否够用;这些都不是一次就能把握准的,故教材的最后确定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3.注重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是指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本校实习设备的有无、设备数量的多少、教学条件好坏、教学水平高低、师资力量是否充足,这些差异都应该融入教材中,否则教材就没有本校特色,也根本无法实施。
本校特色还在于学生就业工种方面,对电子组装工厂而言;必要的知识是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焊接知识、简单的电路原理和半导体基础常识、硬制版的制作和电子电路的安装。对电子产品检测工和维修工而言:除了会组装工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电路识图、音响、DVD、电视原理与维修。对进入变压器厂当工人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所有单相、三相低压变压器以及元器件里的各种高、中、低频变压器的原理、结构、检测、绕制讲透,从而体现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学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相应的校本教材也应不同。通过最人性化的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学有用的、有效的、学能懂的,充分体现本校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技能,快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4.注重校本教材知识点的衔接,发挥集体智慧作用
电子专业知识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包括电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与实训、电子电路识图、音响、DVD、电视原理与维修等多门课程,在这些课进行有机结合过程中,要注意各章节知识点的衔接。有些课程是基础,必须安排在前面章节,有些课程知识是独立的,可以随时进行教学。针对这一点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较枯燥,要穿插在兴趣较浓的章节中。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分工合理,并且融入多人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后,才能不断完善,只有这样,编写校本教材才能成功有效!。
收稿日期: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