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思索

2009-05-19 07:16
魅力中国 2009年34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信息

马 莹

(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0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

一、道德意识方面

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的领域。首先,Internet没有中心。Internet是一大片相互链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其次,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是无能为力的,这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二、道德规范方面

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较弱。

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

3.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于1996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19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三、道德行为方面

1.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既直接又间接的新特点。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都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2.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而这些问题解决却很难。一是失范行为的界定难。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B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二是严重的失范行为的控制难。由于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跨时空、跨地域的开放性的、无主控的国际网络),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开拓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等。

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无情地损害人类。当然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在评价它的影响时要求我们既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又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在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它可能或已经带来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复杂性影响,考虑利用网络对社会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我国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学习自由但失去了约束

网络世界将构筑新的人类生存空间,也将构筑新的教育空间。而网络技术的每一个进步,总是又给人们留下一个又一个难题。诚如西哲所言:“一切社会进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总是右手扔给人类一束闪光的金羊毛,左手又悄悄拿走一点人类原来拥有的东西。”网络,它使“近”与“远”、“这”与“那”的界限变得模糊,使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的自由。网络推动的毫不停顿的教育将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传统概念土崩瓦解。学校将延伸到一切空间和时间,网络抗议除城乡教育篱笆,打破学校建筑世界,建构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virtualclassroom)和虚拟学校,使学生从封闭的圈子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广阔学习空间。学生坐在家里,连上互联网,就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能在任何时间跟也许相隔8个时区的教师交流。“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教”的网络教学环境没有了课程表,教师和教育约束的学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却不知自己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学习便捷但情感匮乏

通过网络,学生和老师的交流瞬时化了,但从物理意义上说,两者的时空距离却拉远了。孩子将终日在没有老师在一旁指点、同学在一旁激励的情况下学习。这情景令很多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感到恐惧,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把孩子独自留在了“火山上”。在这个成人尚且难免迷失的空间里,又何况心智未熟的孩子们呢?以互联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为干扰、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进行一项意味深长的新考验。

终身学习和未来竞争,越来越要求每个学生具有自己承担责任、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意味着自由必须与约束、与责任同在,有了自由,就必然要有自律,要有责任。学生有了上网,遨游于各种信息中的自由,就必须思考自己选择的依据,对自己未来人生负责的责任。否则,网络上无边的自由将成为学生发展的灾难。

网络教育在内容上的超大容量,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但也可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学生因网络而更方便地获得信息获得知识,但网络媒体的介入却使人际交流变得间接化、符号化、“数字化”了。令人担心的日子正在到来:学生终日与网络相伴,“人机关系”密切,人际关系却疏离,看不到人的真实表情,体验不到产态度,师生呈永久性分离状态。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都不复可能了。

六、平等开放而道德行为迷失

管理上互联网接入了平等性、开放性,为学习化社会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但却直接因网络引发了道德行为问题,互联网以其接入的开放性、平等性为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物质支撑,而其超大容量的信息汇聚和信息的共享无损性使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在网络上终于找到了容纳之所。但是,流光溢彩的网络背后,也许正隐含着一个个“杀招”。网络既可以传播知识,也可以制造精神鸦片;既可以成为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中介,也可成为思想混乱之源。网络可以大规模传播生活享乐主义,让精神空虚感弥漫于虚拟世界中。1998一名15岁的美国学生和一名18岁的以色列学生使美国军方和政府机构500多个部门的电脑遭到攻击。2002年我国湖北高考招生网络的瘫痪竟是一名专业的哥哥的报复结果,自近代确立起来的权威,制度以及规范正在被网络摒弃,网络社会的核心精神“什么都行”(Anythinggoes)已成为黑客们并正在成为全社会青少年的精神信仰。

七、信息与全球化而本土文化湮灭

网络教育资源上的信息全球化使教育面向世界的理想成为现实,但同时给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带来巨大冲击。搭乘互联网这个“特快直通车”。我国教育“面向世界”的自觉意识正变成现实。但是“国际化”也有可能成为一口“温柔的陷阱”!虽然从技术上说,互联网本质上具有一种让不同文化处于同等地位的特性,但它发端于美国并兴盛于美国。其技术构造方式和资讯传播格式必定带有美国的烙印。全球网络化的过程更像是美国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殖民化的过程。确实,“因特网这只巨大的蜘蛛,正在逼迫所有非英语国家的人们都去重温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目前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来看,任何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互联网信息的本土化问题,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信息殖民化或文化殖民化的危险。

总之,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结晶。它最终的走向,终究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信息
订阅信息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