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分析

2009-05-18 02:41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薪酬制度厦门大学高校教师

洪 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厦门大学现有的教授薪酬制度。说明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和一些有益的方法,力图从客观的角度发现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厦门大学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04-03

一、案例背景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50多人,为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学校的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2006年全校正式教职工人均收入超十万元,是厦门市其他高校的2,5倍,大大高于全省同类学校。然而学校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全校教职工的工作量也在逐年加重,仅管理一项就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量翻了一番,教学工作更是超负荷运转。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是其他高校不能相比的,但该校教职工的实际收入却低于其他高校,存在“两个倒挂”,即教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的倒挂,教职工报酬与工作量的倒挂。这种现象越来越令学校教职工不满。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已有少部分骨干教师相继离开学校,有的觉得难以承受这种日益加重的超负荷工作量,有的则认为投入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极不平衡。

二、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现状分析

从1993年到2007年,厦门大学执行的是金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即是一种以国家工资为主体,配合一些地力性补贴的工资体系,具体数据参见表1、表2(因资料收集难度大,只收集到2003年的部分数据)。

通过分析上面两个表格,笔者认为厦门大学薪酬制度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教师薪酬的增长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在目前厦门大学的等级工资结构下。教师薪酬的增加通常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和年限,而不是能力的提高,一旦被评为教授或被任命为某级别职务,就终身享受此职务待遇。因此,即使教师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高校内部没有出现空缺的职位,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薪酬。这样,就使得教师为了薪酬的增长、对个人职位晋升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斤斤计较。因此,学校无法向教师传递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也就不能引导教师之间进行业务合作和知识共享。缺乏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模式单一,存在着“平均主义”。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模式较为单一,对人力资本要素等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不够,工资收入中的固定部分的比例偏高,而与工作业绩挂钩的部分几乎没有,存在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论资排辈的弊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体薪酬水平偏低。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已实行的制度,例如年终奖励工资等,也由于考核内容和目标不明确,考核浮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除非有严重的工作失职现象,才会被考核为不合格。

3、低工资、高津贴,职工享受着比较高的福利待遇。如:特区津贴、厦地补贴等。国家基本工资只占到了学校为个人所发工资的30%左右,而各种的地方性补贴种类名目繁多,且金额较大。目前,社会大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逐渐活跃,社会上开办的各种民办学校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更多地吸引广大教师的精力。教师在完成学校基本工作量的条件下,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教学任务,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校外讲课上。以挣取高额的讲课费t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静下心来搞科研。根据笔者初步统计。学校发给个人的工资总体上只占教师全部收入的40%还不到,工资收入作为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发挥激励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4、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中缺少长期激励机制。厦门大学目前实行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各种津贴等,都属于当期分配,长期激励明显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上对知识的尊重日益突出,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随之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收益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对于学校偏低的薪酬,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工作中获取的额外报酬。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对取得科研成果也非常重视。因此,提高了对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由于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从事社会工作与科研工作从时间上来讲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替代的。这就使一些高校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收益不断增加,不忍放弃;另一方面,学校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无法进行完全的监测,有些教师就采取了不正当的行为,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学术腐败局面。

基于上述这些不足,薪酬分配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厦门大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到深刻认识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薪酬制度改革带动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实现人才强校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的改革途径

厦门大学进行内部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的竞争性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由此,笔者认为其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科学地确定高校教师薪酬水平。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高校薪酬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一个公平问题,其分为三等就是学校内部不同工作之间的薪酬比较,教师通常把自身的薪酬与学校内不同类别工作所获得的薪酬进行比较。公平性。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薪酬与学校内同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薪酬进行比较后的感受程度。如果教师感到自己的薪酬与学校内同类工作的其他教工得到的薪酬相仿,就会在工作上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否则,就会由于产生的不公平感而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双轨薪酬系列,变教师职称晋升中的相对绩效评价为绝对绩效评价。目前,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着不同职务系列的岗位。比如最常见的有管理系列岗位和业务系列岗位。这些不同系列的岗位一般很难直接比较其相对价值,如果硬性地将其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造成管理岗位教工的薪酬普遍高于业务岗位教工的薪酬的现象。当以薪酬作为高校教工行为导向的指挥棒时。就容易使得教工单纯追求个人管理职务的发展,不热衷于科研业务的发展。而通过建立双轨制(管理与业务、轨)薪酬系列,可以使学校教工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直线发展,并获得与相应管理职务相当的报酬,从而体现高校不同系列岗位可以等值比较的理念,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多路径发展。实际上,教师在职称晋升中不应该是相互竞争的,而应像获得博士学位一样,只要达到一定的客观标准(如详细规定承担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等)就能够晋升。当然,这些客观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修订调整。

3、实行一次结清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控制激励成本。由于学校中相同岗位教师在工作业绩表现上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反映同一岗位教师的业绩差异,有必要根据学校对教师下达的任务指标对其工作业绩进行严格考核,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实现商业绩的教师获得高等级薪酬,低业绩教师获得低等级薪酬,合理拉开差距,充分传递一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一次结清方法的优点是有助于控制激励成本,因为激励水平通常与教师当前的基本工资相联系。尤其对于办学经费并不充足的厦门大学来说,如果把有限资金的大部分投到教师的薪酬增长方面,而且以后还要保持相应的增长力度,势必会影响到学科建设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从实际财务承受能力出发,在教师收入总体受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激励成本过高。因此同传统的绩效加薪制度相比,绩效加薪总额一次结清对于学校降低薪酬制度改革的总投入、增强激励效果方面更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笔者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厦门大学的某些情况了解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本文目的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切实解决厦门大学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方案,而是想说明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和一些有益的方法,力图从客观的角度发现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一些策略。

猜你喜欢
薪酬制度厦门大学高校教师
Cloud Computing in Data Backup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鲁迅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