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焦虑与从容

2009-05-17 06:00
名人传记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国服事功护照

马 东

做主持人十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这个职业带给我一些恩惠,因为每个星期都有一个不同的人把他人生里精华的故事讲给你听,我觉得那种感受跟读书是一样的。

讲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来我们身边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我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是一个才几岁的孩子,刚上学。那时学校里有种评价是,穿打补丁的衣服才是好的,于是真的就有人把好裤子打上了一块补丁。

再后来,开始了出国热。1986年,我父亲花了他全部的积蓄,将近三万块钱人民币,送我出国。我拿到护照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京的友谊商店,因为那时候的友谊商店没有护照是不能进的。我拿了护照就直接去了,从友谊商店这个门进从那个门出来,什么也没买,就是为了晃一下那本护照。

出国以后我觉得自己进入蔚蓝色文明了,但是一片茫然,引用当时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就是,你得到了天空就失去了大地。你感觉到有很多异样新奇的感受,但是你失去了心里面原本的那些东西。

1994年我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大变样了,那么多人都下海了,在经商。我们有钱了以后再往前走,就是到了前段时间出现的所谓“传统文化热”。

这时候,经过了这么快速的变化,我觉得,人们内心开始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比如穿衣,有人提到了汉服问题,说中国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国服,像日本、韩国一样。那么,什么时代的中国人穿的衣服能够拿来作为我们的唯一标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问题。我不太赞成再找来某个朝代的衣服当“国服”,因为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代表我们的整个文化传统,因为文化是流动的,而且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被打断和重建的过程,无法代替,无法代表。又比如我们的住房,在北京有柏林小镇、温哥华森林,有一些北美风格的建筑,我觉得那只适合北美的气候,当它被搬到北京来,和七七八八、奇奇怪怪的风格全都放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感受?面对这些东西,我们会不会产生焦虑?

还有一些词,比如像 “大师”,我们对到底什么人能称为大师很焦虑,但同时我们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大师,于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大师。我们谈起“山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讲“山寨”不是一个好词。“山寨”这个词在两个领域内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果它是一个产品,它可能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但是在文化领域内,“山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我认为,从文化意义上说,“山寨”是一件好事,所有的文化都是“山寨”过来的,没有哪个文化是自己蹦出来的,都是在不断的“山寨”过程当中被演化出来的。对于文化领域内的“山寨”现象,我个人认为不要那么去抵触这个词。你想想看,三十年来我们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三十年前你不是这么想的,为什么三十年后你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参差多态才是世界美的本源。

每天林林总总这么多的信息量,人处在这当中会不会产生文化上的焦虑?我们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到底是处在中国文化漫长历史当中的一个什么阶段?

我自己有一个浅显的结论,不知道对不对,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讨论。我觉得我们今天是追求事功的时代,还没有到追求心境的文化阶段。有学者说,决定一个人一生格局的是他的知识结构,决定一个社会当下格局的是它的文化结构。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更像唐朝,我们追求的是艳丽的颜色,像唐三彩,我们追求的是开拓疆土的事功,我们更愿意去占有更多的东西,而先不去考虑它的内在品质。余光中先生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现在的忙碌状态,是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文化高峰做准备。做什么样的准备?做心态上的准备,做教育上的准备,做人才上的准备。

这其实就是每个人对于你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思考。如果我们为那个时代在做准备,我们今天的林林总总的焦虑其实是不是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的题目是《文化焦虑与从容》,我想这好比我眼前的一副眼镜,从这副眼镜后面去看待我们这个社会,我个人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我愿意和我的朋友们一起从容地去看今天的社会。■

猜你喜欢
国服事功护照
国服的梅花印迹
原玉奉和声高先生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如果护照快过期,如何保住有效签证?各国规定有不同
儒学世家、抗金名帅张浚的事功思想
2016全球护照排行榜
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
唐代丹徒文献家马怀素生平及事功
无人喝彩 国服“巫妖王”之忧
穿国服促内需争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