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安排,提高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课效率

2009-05-13 08:34丁晓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传授现代文对口

一直以来,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课总处于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倾尽心智,却仍然不受学生欢迎,复习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与职中学生的先天不足(文化基础差)有关,与学生在高一、高二时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高三语文复习课过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了感情因素的参与,更多的训练削减了学生原本就淡薄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关。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未能充分认识到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性,而是想当然地认为,临近高考,学生会为了个人前途而自觉地努力学习。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中的感情因素,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努力提高高考复习的科学性,从而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复习效率与最后的高考成绩。

一、根据考纲与学生实际,科学安排复习内容

语文复习课既要传授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又要提升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对口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庞杂,就江苏省而言,涉及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小作文和大作文写作等方面。目前,有限的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的知识体系基本遵循了对口高考语文考查能力的层递性要求,同时有利于学生适应对口高考语文试题的编排方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基础知识方面的复习会花去较多的时间,而阅读与写作的复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当师生们把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复习完一遍后,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复习只能草草进行,效率非常低,也就出现了年年现代文阅读及作文平均分偏低的状况。其实,科学的做法是保证阅读与写作的复习时间,将现代文阅读(包括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复习落实在第一阶段,即整理考试内容,梳理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将写作(包括应用文写作、小作文、大作文)的复习有计划地安排在高三全年中进行。这样合理训练下来,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了,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互为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围绕考纲,掌握基本篇目中的语文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借助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课应该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重点教会学生答题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知识传授上,更应着力于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信任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能力,而不能把学生看成知识结构中的“弱势群体”。有效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试着去运用知识,去总结规律,去提炼技巧,去提高能力。也许学生的总结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但只要教师能及时指出并提供正确的知识,就无害于复习教学的有效进行。相反,学生会在运用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能力,实现复习课的目标。

三、突出“组织训练”的主线

这里所说的训练,并不仅仅是指做题,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固然,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在进行思维训练,但那样的训练是学生在自我调控下的训练,是一种缺少指向与引导因而近于盲目的训练。而在教师指导下的训练,则有着明确的方向性,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训练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要调动一切因素,构建起学生思维训练的平台,力避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埋头题海的状况发生。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充分而有质量的对话互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问题设计上,要把握设问的“度”,处理好设问的广度与深度、角度与效度、坡度与密度的关系,做到循序渐进,不满堂问,不有意降低问题难度以换取学生所谓的“成就感”。在师生情感交流上,要建立起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激励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中进行学习,主动地进行思维训练。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上,要重视生成,留意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及时发现并强化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并根据生成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一句话,只要是语文课,都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普遍规律,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即使是复习课,教师也同样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对口高考语文复习课效率,进而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

(丁晓梅 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226661)

猜你喜欢
传授现代文对口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传授技艺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