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精神的衰弱与重构

2009-05-13 08:34
世纪桥·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

田 坤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导致大学人文精神衰落的原因、其必要性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重建大学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技术理性;儒学传统

收稿日期:2009-10-17

作者简介:田坤(1982-),女,黑龙江克山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科员,实习研究员,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早在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就呼吁“大学要重视对‘人文(humane)学问的传授”。[1]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曾说“20世纪是现代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大学成为科学与人才的重要源泉,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20世纪又是大学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这种失落使得从现代大学中生发出的科学与人才缺乏人文精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病痛。”[2]大学人文精神的日渐衰弱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多种原因的结果,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大学人文精神是否必要,重建是否可能就成为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与任务。

一、时代的潮头,大学人文精神缘何渐行渐弱

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趋势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3](P.449)大学人文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教育中日渐被忽视、走向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的人文精神作为全社会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与技术理性的交锋失利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近百年来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以高产和高速席卷全球,由此产生的市场经济和技术理性,将矛头指向了目的性明确的人类生产的新秩序和新价值。一方面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排斥,是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科技造就了先进高速的生产力,使社会中每个个人和在校学生都成为了“经济人”和准“经济人”,使大学成为制造“经济人”的“车间”,市场化运作为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单纯地为市场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也成为大学的育人目标。同时,求学者为了顺利就业,也功利地选择科技教育,忽视看似无用的人文知识,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受教者共同以功利性目的淡漠了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强调的人的“可计算性”的局部性,使人沦为生产的零件,在颠倒的人和物的关系中受效率和利润的驱使而受物的支配,从而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得物化结构开始深入到人的意识领域,同时人们把遵循机器生产体系规律的行为奉为一种责任伦理,并形成了操作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直接导致了对人本身价值教育和认同的忽略,导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和市场造就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冲击,也是当代大学人文精神教育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以儒学为中心的人文传统虽然培育了一代代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优秀知识分子,但其核心的“礼、乐、射、御、书、术”的具体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面前显示出了一位气喘吁吁、力不从心的老者姿态。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改变了前近代的孤立状态,世界各国相互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人类社会在短短一个多世纪里获得了巨大的飞跃,创造了无数的财富,特别是有力地改变了那些非西方民族国家的面貌。但全球化运动带来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对于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冲击。

二、时代的路口,大学人文精神为何未亡而必须重构

就民族和国家而言,人文精神的存废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断,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强大与绵延。季羡林先生的分析与归纳十分深刻,他认为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就是人文精神,一是爱国,二是骨气。人文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兴,国家兴;民族衰,国家衰;民族灭,国家灭。我国有句古语,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文教育关系到社会的进退。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两者不可缺一。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物质文明,丢掉人文精神,异化,空虚,愚昧和无知便接踵而来。所以,人文精神,尤其是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兴衰重任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人文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就个人而言,人文精神教人认识人的本质、建立“应当”的价值体系、维系现代人脆弱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直接的指向就是人的本质问题。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使人们看到人的生命存在是不同于动物的生命存在的。由于人的生命存在本质上是文化生命的存在,文化生命的存在以价值为轴心,因而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而动物的生命存在则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单纯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是没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理想追求,批判、解构以往的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即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正担负着这一任务。

三、可选择的未来,大学人文精神如何落脚与重构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大学人文精神必须落脚于发展通识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大学人文精神有力的依托。通识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人文教育,发展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复兴人文教育。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有自己的独立的目标,所强调的是对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应作为科技教育的延续。[2]“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是这样,尽管在复杂的条件下,无论是哈佛还是美国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努力”。[1]必须以人文学科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传统的形成。为大学人文精神的复兴和人文教育的兴盛提供有力依托。

可见,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还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厚土中孕育出的人文情操,都是以人的价值为立足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的,这也为中华传统与现代精神融和的大学人文精神提供了合理内核。即如上所述,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能力、人格、情操以及后发展潜力的养成,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注入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笃行自强的精神,为学子维系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美]尼尔•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2]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3]转引自杨启亮.困惑与决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建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体会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高职高专地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人文精神与中学生教育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