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郜 娜
摘要: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及我国近20年的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充分的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本文旨在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要求入手,分析农业产业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五个要求;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实效性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王越芬(1962-),女,吉林扶余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郜娜(1984-),女,内蒙古包头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农业产业化为生产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一)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农业应该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只有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通过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户因地制宜,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的问题,帮助农户提供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户提供基本的农业原材料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精深加工,即引进优良品种,改善现有品种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创建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通过宣传和促销的手段,提升优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利益双方共同获利。
(二)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基本上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单纯的注重生产农作物,且基本都被土地所束缚,劳动工具落后,以人力为主,现代物力基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农业产业化需要形成以市场为指导,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产业化通过向前延伸到培育种苗、向后延伸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横向延伸涉及龙头企业、技术部门、机械提供等。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带动养殖和畜牧业的发展;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三个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系统。
二、农业产业化为生活宽裕拓宽有效途径
(一)产业化有助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
农业产业化通过组织土地规模化发展来实现规模经济。土地的自由流转形成规模效应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会经营的农户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走向乡镇企业、中小城市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事非农职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资料显示:2004年,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人均998元,比上年增加了80元,增长了6.8%,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34%。[1]目前,农民的收入构成中非农业增加收入占了近一半的比重。来自非农业产业的和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途径,为农民生活宽裕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化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降低了农作物的市场风险
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是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和保证,因为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家庭收入来自出售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农民个体经营的弊端在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灵敏,容易产生农产品扎堆儿现象。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农产品供大于求,势必造成农产品贬值,直接后果是造成农作物的积压,损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业化通过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口头契约、合同等形式在两者之间达成协议,规定农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生产之初确定农产品销路,一方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另一方面降低了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稳定了,其生活质量就有所保证,就能够满足其生活宽裕的基本要求:衣食无忧、居住良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有适当的休闲活动场所。[2]
三、农业产业化为乡风文明提供潜在动力
(一)产业化为乡风文明提供高素质主体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培养农民的正确的义利观,增强农民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建水平;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进基地,成立农业科技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农民提供各种技能培训、选派大量农业科技人员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
(二)产业化为乡风文明提供物质支撑
农业产业化为乡风文明提供了三进:即信息、技术、物质进农村。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把技术带进农村,把信息带进农村,同时农民利用信息和技术把物质财富带进了农村。另一方面,大力普及成人教育,开展乡风文明的宣传活动、传媒进村、文明活动巡演都需要大力的物质作为后盾,良好的外部环境会对乡风文明的开展起促进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为村容整洁夯实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走一条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科技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市场化配置、一体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村容整洁所要求的是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的外在形态。村容整洁是以提高农村居住集约化程度为出发点,让农民由分散走向集中。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提升农村生产力的同时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农民提供改变自身居住环境的动力。农民自身思想改变这一内因对于促成建立村容整洁的农村整体面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农业产业化为民主管理提供组织基础
农村民主管理是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出现的。农村民主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民的真正当家作主,保障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农业产业化将龙头企业与农户有效地链接在一起,使得两者由于利益关系而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利益组织。这些利益组织是民主管理的组织基础。农户作为利益组织的有效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积极参与管理、发表自己意愿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有了自我约束、监督彼此的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参与管理与监督,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翟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郭红东,郭占恒.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秦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