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茵
摘要民歌,是各地群众自发性的创作、加工传唱的音乐品种之一。她的曲目众多、风味多样、题材广泛、犹如浩瀚海洋。优秀的民歌经过时间的磨练,不断的加工创新,在各地广为流传,并与之当地的语言、音乐乃至戏曲相融合,由其演变及派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更易于不同地区群众所接受。来自于燕赵大地的河北民歌,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关键词河北民歌 地方色彩 地域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
色彩,即用绘画语言,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描述与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是指不同地区民歌音乐的独特个性,由于有着不同的个性,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的形成又是和诸多文化要素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地域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这样就形成了民族音乐的多样化。
1 河北地域特点
河北的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河北地处平原地区,但其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坝上草原,产生出《都山小调》、《跑关山》等牧歌、山歌作品,歌曲曲调气息悠长,具有粗犷豪迈之气,荡气回肠之势。西部太行山麓下的劳动人民创作出诸多优美的山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产生了许多和时代同步的新民歌,例如《反扫荡》 、《盘查通行证》、《埋地雷》、《献花》等等。生活在冀东渤海湾地区的人民创作的《拉网调》、《渔家乐》等渔歌也独具特色。而人口聚集的冀中平原地区人民创作的《小放牛》、《放风筝》、《对花》、《茉莉花》等耳熟能详,贴近生活作品则更是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地域特点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河北民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2 多彩丰富的方言
河北各地方言不同。由于地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是各种方言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像山东话、东北话、河南话、天津话、山西话等都出现在河北的区域内,这些不同的方言也造就了河北民歌丰富多彩。与东北相连的秦皇岛山海关和承德北部地区多讲东北方言,民歌受到东北二人转曲调的感染和影响,如《庄稼能人》等;具有独特方言的唐山地区,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等传统艺术对当地民歌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放风筝》、《窑工十二月叹》等都具有明显唐山方言的特色;北京地处河北的地域内,京剧、京韵大鼓等艺术形式对当地民歌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天津原是河北的省会所在地,天津时调、天津快板等也为河北的民歌增光添彩;冀东南的衡水、冀南的邯郸等地,则可以分别领略到带有山东、河南、山西方言的民歌,这些民歌受这些方言和地方戏曲的影响,色彩浓郁,韵味十足,给人的感觉也各不相同,以不同美妙的体会。
3 河北民歌的表现形式
河北民歌主要以小调、山歌、号子三大类为主,还有少量的舞歌、宗教仪式歌曲、儿歌等。这其中以小调题材广泛,曲目众多最为代表,如有描述一个天真的贫苦幼女形象而家喻户晓的《小白菜》,有千百年来久经流传晋县的《孟姜女哭长城》,还有《茉莉花》、《放风筝》、《对花》、《小放牛》、《观灯》等等。山歌如《兴国山歌》、《跑关山》;号子如《渔民号》;舞歌如《拉花》;及一些风俗仪式歌曲和颂歌。
4 河北民歌的曲式结构
河北民歌的曲式、调性以五声徵、商调式为主,如《小白菜》,六声、七声调式也较常用。仅仅冀东一带民歌较多地使用了羽调式。在乐句终结音上,除遵循了一般的调式五度音、四度音对主音的支持与肯定这一规律外,也有许多独特的创造。有的歌曲自始至终每一乐句都终止在调式主音上,如《正对花》、《十朵花》、《棉花籽歌》等;有的则所有乐句都围绕调式五度或四度音进行,旋律中主音极少出现,只在最后一句才结束到主音上,使前部分曲调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使得曲调跳跃活泼,促进音乐向前发展,如《绣花鞋》等。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乡音难改”,民谣有云:“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等说法,以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由于地域差异、方言的不同,曲式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河北民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产生。由此可见,河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性,并使其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民歌不仅在河北流传,而且在全国也广为流传。歌剧《白毛女》中的主题歌《北风吹》,就是借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所创造的作品。河北民歌大多旋律明快,语言朴实,有叙述性和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研究河北民歌,对于解读河北文化,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哥放羊》、《绣荷包》、《茉莉花》、《四季歌》、《对花》、《拉花》等,都是较有影响的优秀河北民歌,河北民歌的丰富多彩,使得成为中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高瑜.谈谈河北民歌.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3]乔伦,江玉亭.河北民歌研究.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4]黄敏学.中国音乐文化与作品赏析.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冼平.民歌.中国.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樊祖荫.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7]钱仁平.中国新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