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请举手

2009-05-12 02:34
科教导刊 2009年32期
关键词:请举手学习新课改

蒋 琼

摘要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大胆创新,模拟智力游戏,将本课设计成以学生自主式学习法为主的文言文学习课,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积极思考、主动参与,“3、2、1请举手”后的一片手臂让我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希望。

关键词新课改 请举手 小组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设计思想

《论毅力》,这是粤教版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文言文中的最后一篇,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在1902年,也就是“百日新政”失败后流亡日本时,为勉励逆境中的同仁所做的一篇浅易的文言文。学生阅读起来没有什么字词困难,但是对“毅力”,这个主题可谓老生常谈,提不起兴趣。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做观众,学生就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无法主动学习,更不可能感受“毅力”的重要性和梁启超的拳拳爱国之心。

试图打破传统做法,以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为指导,采用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己来学,在“讨论中分析,在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将知识与能力内化。”整堂课将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教学重难点为活动探寻目的,教师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和裁判的双重身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勇气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学习比赛,学生自主探究本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归纳论据,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论毅力》的论证特色,并加深了对“毅力”重要性的认识。

2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反复诵读文章,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找出中心论点。

3 课堂实录

师:孟子曰:欲知其文,先知其人,我们先来看看梁启超的一个小故事:蒋百里先生为著名军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他留德归国后,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涌,序成也是五万字,觉得不好意思,便加写一短序,而把长序改为著作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作序。

(《梁启超写序》——故事导入)

我们都知道梁启超和康有为同是维新变法的倡导者,那么看了这个小故事你们觉得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有才、对朋友很热情、真诚、勤奋……(师提醒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关于作者的介绍,)

师:五万字什么概念,五百字的作文,那就要写?

生:100篇。

师:要写出这么长的著述除了有才以外还需要什么?

生:毅力。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的《论毅力》。这节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热身运动,这部分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第二部分,我们进行“小组学习大比拼”,重点学习本文的第二段,也就是本文的具体论证部分。

(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兴奋)

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并找出中心论点,开始。

(生齐读之后,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师板书并指出重要字词:林、若是、莽然、途、要、何以,请一名学生进行翻译。)

师:文章开门见山的点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叫做开宗明义,那么接下来这段话紧紧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论证,我们马上进入本课的第二部分“小组学习大比拼”。

(师用幻灯片显示并宣读比赛规则,在黑板上划出计分表)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段,我们2分钟后进入正式比赛。

比赛规则 :本次学习活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小组陈述(分层40分,翻译40分)根据提示给《论毅力》第二段分层,每组派一人说出起止句,再派一人说出翻译,本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第二,举手抢答(每点答出5分,分析5分)题目暂时保密。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文的论证手法,特殊句子进行分析评价。到此处落后小组有一个加分题,介绍作者或者写作背景或者背诵原文某句段。

第三,轮流述说(10分1例)说出有关毅力的名人名言、警句、谚语或小故事一例。每组轮流一次派一个人讲述。

(生的情绪开始激动,小组成员之间开始小声议论)

师:你们谁是最棒的?哪一组是最团结的?比赛就见分晓,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第一环节,第一题,请听题:根据提示给第二段分层。梁启超先生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是第二段文字很长,现在呢,我已经给出了四层段意提示,请小组各派代表来回答。前三层答出可以得10分。 10秒后……

(每组都有学生陆续说出起止句,这题容易,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师在黑板上依据学生表现给每组计分)

师:第二题,请每组派代表翻译各层句子。本段中出现的重要字词我已用幻灯片将翻译显示出来,你们翻译的时候可以看,不能出错,如果这上面显示的词你都翻译错了就必须扣分。

(每组举手想发言的人增多,老师点名回答,翻译第四层时发现有学生是在拿着翻译书)

啊,你在作弊,同学们这样对吗?

生:不行,要扣分,回答无效。

师:我们给这一小组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请本组其它成员来帮忙解释清楚可以吗?

(有好几个本组的同学禁不住站了起来,要来为本组刷新计分,重新解释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强调了重要字词的识记。到此时,几乎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已被唤起,师趁热打铁马上进入更加激烈的抢答环节)

师:第二环节,第一题,找出文章中出现的反义词,每组每人一次只能说一对,开始。

(许多同学都几乎同时举手,为了表示公正,我请同学们重新举手,并强调必须在我宣布开始的时候再举手)

师:3、2、1请举手!

(看着面带无助表情的老师,许多同学都兴奋的笑了起来,因为这一次全班同学都举手了,不知道由谁来回答)

师:大家一起说吧。

生:成败、顺逆、强弱、蹇幸、我彼……

生:老师怎么办?我们都说了。

师:每组各加十分。第二题:“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开始!

生(显得十分自信和兴奋,大声的说):正反论证

(本组学生鼓掌表示赞同,其它小组成员跃跃欲试)

师:回答正确,加十分!第三题:找出文中的层递句。

(有些难度了,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

生:“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生:不对,不对,这是重复(学生开始议论,什么是层递,有人提出疑问)

师:层递是什么意思呢?层层递进,就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的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

生:我知道,我知道(许多学生举手,一名学生直接站了起来答到)作者在第二段的第二层讲了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志力薄弱之士→稍强者→更稍强者→ 至强之人,他们就是层递的关系。

师:很好!还有。

生:“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这是在说反是者,也是层递句。

师:回答的很好,又为你们小组赢得了10分,(生鼓掌)作者论证非常严密,紧紧围绕中心观点,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

第四题:找出比喻句(三个例子),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采取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试着用精炼的两个字概括出这三个例子。

(此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转移到了本文的学习上,开始仔细研读并思考)

生:更譬诸操舟……

(被打断,学生笑笑,同学提醒他两个字)

生:哦,操舟,嗯,还有,为山和掘井。

师:全对!(学生鼓掌)

师:我们最初就分析了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便是:正反对举。在这三组例子中,作者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的,请说出这三个例子中的有毅力者和反是者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生:操舟中有毅力者是“冒其逆而突过之”,反是者是“一日而返或二三日而返或五六日而返”。

生:为山中分别“覆一篑”和“未成一篑之人”。

生:掘井中是“掘井及泉”和“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生:“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师:我看看黑板上小组各自的得分情况,为了激励后进者,我们接下来有一个加分环节。请落后的第三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回答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选择“毅力“这个话题?

生(走上讲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戊戌六君子)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生鼓掌同意给本组加上十分,本组同学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师:最后一个环节:说出有关毅力的名人名言、警句、谚语或小故事一例。

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李嘉诚扼要地说出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

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生齐笑)

师:学以致用很好嘛!

生: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梁启超不但用文章告诫同仁,更用自己不懈的行动来领导改革,挽救旧中国,他的人生正是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最好诠释,希望你们也能以“毅力”为风帆,个个争做新世纪的有为青年。

4 教学思考

这是一节创新的文言文教学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胆的改革教材教法,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上的常规的机械的教学模式,语文只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特点,代之以新颖的小组比拼游戏学习形式,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讨论,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2、1请举手”后,老师看到的是学生们一只只高举的手,甚至是双手并举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是主动学习,那课堂将会是一个多么快乐和充满激情的平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任重道远,我们也在路上收获点点。

猜你喜欢
请举手学习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睁眼午睡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