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个性化阅读呢?
一、自主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阅读行为,也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阅读心理需求过程,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特征的有效阅读。文本的意义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加深感悟和理解,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主动、专注、兴趣盎然地去与文本对话。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程式化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一个接一个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按教参的“标准答案”理解课文内容,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其实,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教学略读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又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选择阅读方式,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边读边想,也可以是边阅读边批注,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他们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4.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他们希望和别人交流、分享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课后和家长交流,在交流中,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学生能进一步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不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老师说:“孩子们,你们在六年的学校生活中,遇到过不少的老师吧,今天老师带你们再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的‘阅读提示,认真读一读课文。”学生专注地在默读课文。过了几分钟,老师问:“你们读懂‘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了吗?”同学们都说读懂了。老师抽查了几个学生,还不错。随后老师要求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学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再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有一位学生说:“怀特森先生编造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骗学生,并进行随堂测验,同学们根据老师讲述的笔记回答,结果都得零分。这样的科学课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吗?”老师请其他同学说说这位会思考的同学的看法怎么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自己从文中获得的启迪。通过同学们的争论,这位同学不得不佩服怀特森先生是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好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对作者情感的变化,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怀特森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问题,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二、体验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是学习者通过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对学习内容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上,而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这种体验具有主体性、创造性与过程性,是一种注入了阅读者知识积累、经验积淀、生命意识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情感性。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二是整体性。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解读,必然会使作品失去其完整性。人的思维也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产生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拆解和拼装的。阅读体验应该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三是独特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阅读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特征。例如,一位教师上《爱如茉莉》(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就注重情感体验训练,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描述妈妈对爸爸的爱这节:“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住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进去的。”然后老师出示阅读要求,(提示:“你们在读时关注细节,用心感受”)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认真阅读这一段。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从这段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是无私的。”
生2:“我感受到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妈妈不能包饺子给爸爸吃,让我买回家煮给他吃。”
生3:“我体会到妈妈非常爱爸爸。”
生4:“爱是一种约定,因为妈妈说过等爸爸回来时要包饺子给他吃。”
生5:“妈妈爱爸爸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是生活中处处可以流露出来的。”
生6:“爸爸也爱妈妈,要不然他怎么会吃不下去呢?”
老师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彰显。我们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就会发现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是教师远远不能意料的。教师预设的那一番自认为精彩的课文分析在课堂上是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感悟的,老师设定的那么多“标准答案”原来也并不那么“标准”。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和思想的交流,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这种沉潜到语言深处的涵泳体味,靠“理解”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依靠阅读者的感悟、体验。我们读书往往能得意忘言,抛其形而得其神,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走“感悟体验”之路。
三、差异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差异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由于个人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在他已有的信息贮存中找到与该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语言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激活,从而顺利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学生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
在学生面前,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像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而他们则是采花酿蜜的小蜜蜂。春天的原野如此广阔,小蜜蜂们总是凭着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朵,酿出最甜最美的蜂蜜。不同的蜜蜂无疑会选择不同的花朵,所有的蜜蜂都叮住同一朵花的场面恐怕是没有的。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手,把所有的学生牵引到同一“花朵”上。譬如,老师说哪段文章写得妙不可言,学生仿佛也就深有同感,跟着别人呜哩哇啦一阵高声朗读;老师说哪个句子何其生动,学生似乎一下子茅塞顿开,刷刷刷,一字不漏地做笔记。其实,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能很快捕捉到印象最深的某一片段,这是我们自己的“阅读期待”所致,学生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阅读。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的和感悟能力的内容,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时,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学,有选“雪地捕鸟”的;有选“看瓜刺猹”的;有选“海边拾贝”的;也有选“沙地看跳鱼儿”的。由于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读得都很有感情。当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再补充得具体些时,个个开动脑筋,说得生动热烈。其二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同一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就应当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我家的猫》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如朗读法、讲解法、画图法、举例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学习。汇报时,有的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学生讲得生动有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对语言的独特感悟。
自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和差异性阅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不管是自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还是差异性阅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腾出了“主体介入”的空间,为学生各抒己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总之,个性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突破阅读瓶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云南省建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