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慧
两年前,记者到滇西北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采访时,教育局局长钟能义诉苦说,全县教师总数超编,但很多学校却缺少教师,以代课教师补充。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兰坪,和钟局长聊起了老话题,只见他眉开眼笑地把两只手掌向上一翻说:“这个问题解决掉喽!”
兰坪县教师总数超编但缺岗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当地地广人稀,全县面积4 300多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以上,学校点多面广,按国家颁布的生师比配备的教师数量都消耗在大量的校点上,一个教师只教几个学生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不足,就只有请代课教师来补充。
2005年,兰坪县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就意识到,教育普及的标准还很低,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学生进得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学得好,巩固和提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那时起,就开始寻找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儿呢?3年前,兰坪县在河西乡开始探索集中办学的路子。县里的同志说,在这个乡集中办学获得成功,这和中心学校校长杨光泽的努力不无关系。当时,这个乡中心校只有十几名学生寄宿,下设50多个校点,办学效益根本无从谈起。
“一开始收缩校点,老百姓不满意。”乡中心校教导主任和志聪说。那时的老百姓都认为学校就该办在家门口。后来也开始收缩校点的啦井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乡人代会上,代表们反对最强烈的声音就是集中办学。
“那老百姓后来怎么就转变了观念呢?”当地人说,一方面是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另一方面是在探索中让老百姓看到了集中办学后实实在在的变化,娃娃学得好了,生活得也好了。近两年,兰坪县学校综合测评成绩总是在全州名列前茅,第一个搞集中办学的河西乡,取得了全州最好的成绩,今年又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称号。
这样显著的成绩,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家长们争先恐后地要将孩子送到中心校来读书,但这又给学校提出了另一个难题——校舍不足。河西乡几乎全是山地,一个叫白若的村就在最偏远的一个山头,离这个村较近的还有一所叫“新发”的村完小,但老百姓还是舍近求远,都要将娃娃送到几十公里外的乡中心校来读书。校长说:“校舍实在不足,明年再来吧!”但有的老百姓宁肯在校外租房子,也要让娃娃来中心校读书。通甸镇也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个彝族村就有几户人家联合起来在镇上租房子,派一个人来照顾孩子读书。反对声最高的啦井镇现在也是中心校无法容纳全部学生。老百姓说,“娃娃要读书就到最好的学校读。这样的学校老师教得好,教学条件也好,吃得还比家里好”。
为了解决这个又凸显出来的问题,兰坪县对各乡镇学校布局重新做了规划。记者在部分乡镇看到,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即将拆除重建或是新建的项目都正待启动。
校点收缩,分散在校点的教师资源就得到整合,教师超编但缺岗的矛盾明显缓解。钟能义局长说,这样教师专业化发展才有可能。在校点一个教师要上几门课,集中办学后学校都有几名同一门课的教师,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竞争。河西乡中心学校的李春老师感受颇深,他说:“和许多老师一起工作,教学中的一些疑问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校长杨光泽说:“集中办学使办学规模化和效益化,也产生了教育的‘节约化。”
兰坪县一方面是集中办学使教师超编但缺岗的矛盾问题得到缓解,同时,近3年还补充了240名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解开了钟局长这个难题的最大推手就是兰坪县委、县政府。“我一个教育局长能有多大能耐!”他这样说道。
兰坪县县长李永平说,我们对教育是实行高位推动,县、乡都是一把手分管教育。近几年,兰坪县级财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先后已投入6 059.04万元用于新建校舍、排危、学生生活补助,实施寄宿制后还聘请了256名生活老师和86名炊事员,今年内还为中心校下属的村小配了炊事员,学生自己做饭吃的现象没有了。新建民族中学一期工程已投入3 465万元(不含700万元的征地费),最近又贷款5 000万元用于新建民族中学的二期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钟能义介绍,仅民族中学的建设,所有工程完工后,投入的资金将达到1.2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对于一个民族贫困县来说已是倾注全力。
校点收缩后,原有的代课教师怎么办?兰坪县也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许多人被聘为学校的生活老师或是炊事员,县级财政每人每月发600元的工资。目前,县上还在研究,要为每所学校都配备相应的保安人员。
兰坪县级政府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使“普九”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州委、州政府对兰坪的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有的州领导就对兰坪县委书记、县长说:“兰坪办得最漂亮的事就是教育!”
兰坪县县委书记乔国新说,我们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一个教师领略育人的乐趣,让每一位家长享受子女成才的喜悦!
◇责任编辑张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