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三十年

2009-05-11 02:05于志学
人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作画技法山水画

30年前,我正值中年,如今已年过七旬,我亲眼见证了新时期以来祖国发生的沧桑巨变,也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生长在塞外,从小就对北国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热爱。1960年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这种想法更加迫切,要为北国风光立传。中国传统虽有雪景画,但只是通过借地为雪的“留白”方法表现,最适合表现江南和中原的微观小雪和残雪,不适宜表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我想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古人的全新雪景画技法,一种传统水墨方式之外新的水墨体系。我的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当时的同行、领导和朋友们的理解。大家都认为我应当现实一些,不要做那种毫无希望的尝试和消耗。因为在“白纸上画白雪,不用白粉”,古人都没有解决,我这个没有受过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人,也不会超越前人。然而我不死心,我仍旧偷偷坚持我的实验,走了很多漫长崎岖的道路。经过数年反复探索和改进,我尝试着冲破传统技法的束缚另起炉灶,进行中国画新材质的实验。我创造出一整套表现冰雪画的新技法,并创作了《沸腾的林海》、《不夜兴安》等一批组画。这时有同行肯定了我用新技法解决了中国画的技法问题,但由于所表现对象的特殊性,画面上又带来一个很难克服的问题,就是缺少中国画的墨气,这又使得一些不赞同我研究的人认为,表现雪景只能用传统的老方法,新技法终归没有前途。在到底是坚持艺术自主创新还是回到传统的老路问题上,我没有动摇,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多次到冰雪大自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进展。这时,“文革”全面展开,我的个人探索和努力被认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批判,我被迫离开单位,下放劳动改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大讨论,奏响了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序曲,从此我们的祖国逐渐摆脱了封闭和落后,一步步走向改革的康庄大道。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也给我带来艺术的春天,为我的源头创新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时代机遇,与我历来坚持的“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理念紧密契合在一起,催生了冰雪山水画在这个历史时期破土而出。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上,我创作的冰雪山水画《塞外曲》荣获了三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载入《新时期中国画之路》史册。此后冰雪山水画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很快被海内外接受,先后被英国伦敦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中心、亚洲、大洋洲等国际权威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并为我颁发了各种终生荣誉称号,我荣幸地出席了第十五次国际文化交流大会,1980年就率先在国外举办个展、进行讲学,冰雪山水画作为一个新画种被社会接受。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旧的习惯和保守势力,就不能建立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冰雪山水画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冰雪画的出现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而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

思想解放的同时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不仅创造了文化事业前所未有的繁荣宽松局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也得到良好改善。1978年以前,我一家7口人三代同堂,居住在一个只有40平方米的住房。有睡觉的地方没有吃饭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没有作画的地方。屋里的桌子吃饭时是饭桌,作画时是画案,晚上就变成了床铺。屋子里,到处都堆满了画纸、画具、图书和资料。中国画创作有它的特殊性,水墨在宣纸氤氲需要干后才能再下笔,所以作画要等时间,影响了工作速度。我那时白天在编辑部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的时间才能进行自己的研究,时间非常宝贵。而且从事中国画的人,平素大都是在桌面上作画,(西画家采用站立作画)我因为房间太小,桌面不得施展,画不下,不得已就把画纸搬上了墙面,改成立着作画,以缓解画案不够的窘况,这种习惯延续至今。那时候工资低,没有更多的资金购买宣纸和颜料、画笔,一张宣纸画坏了也舍不得扔掉,得反反复复用到再也不能用的程度。为了解决画板上下左右移动的问题,70年代我就开始琢磨进行画具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房间面积所限,只能做一个小型带配坠的活动画板。30年过后,由我自己亲自设计建造的工作室,仅百米的画室就有两个,不仅宽敞明亮,坐在画椅上使用遥控器就可以调动10米长的电动画板进行上下、仰合的移动,配合地跑车可以进行前后、左右的移动。我还亲自设计了滚动画案和智能化工作台,上面有显示屏,可以边看图片边思考边创作,真是得心应手,指哪打哪。就说作画的宣纸,再也不是捉襟见肘,生怕画坏造成浪费,而是仓库里储满了够十年、八年的用量,有备无患。这可是30年前连想也不敢想的。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在各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在家乡哈尔滨太阳岛、山东孔子故里曲阜和安徽黄山北大门创建了“于志学美术馆”、“于志学艺术陈列馆”和“于志学艺术园”,以实现我超越地域、让北方文化反流到南方的终极追求和理想,用自己的余生为祖国文化事业做一点点事,完成我的使命。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和共和国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一同见证了成就与辉煌。作为一个老画家,我庆幸自己能赶上这一好时代,要继续为这个时代讴歌和呐喊。

于志学简介

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50年来,于志学以“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人的“三元绘画”为目标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他创作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他创作的人物和小品画,体现了中国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气韵,彰显出时代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风范。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上,提出“墨有韵、白有光”的中国水墨画审美内涵、“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的美学观点和“中国美术进入新传统主义时代”的学术主张以及21世纪人类新型的审美标准“智邃远”和“冷文化”等学术思想和概念。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奖;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现已出版了《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冰雪画教学》和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猜你喜欢
作画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水作画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精通拍摄技法
指纹来作画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