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岚
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衔接、连贯、句际关系、篇章结构分析及语境分析。随着语言学界和教学界对语篇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篇分析的内容及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如话语分析与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及翻译紧密结合等。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从图式理论、语境理论入手,分析听力理解过程的本质。
一、图式理论与语境理论
图式理论是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式是高层次的、复杂的、习惯形成的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发挥着概念支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的功能。有人认为图式是话语理解方式的决定性要素,它使得话语接受者偏向于以一种固定的方式去理解话语。也有人认为图式是背景知识的有机整体,它让话语接受者对话语的意思进行推测和建立理解预期,并用预期结构(structure of expectation)来描述图式对思维的影响。图式知识是按照一定方式有机地、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便于我们检索和提取。一般来说,图式知识有两类:内容图式知识(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知识(formal schemata)。内容图式知识是指理解者的有关某一话题的背景信息和有关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也包括理解者的性别、种族、个人经验、交际经验、个人爱好等;形式图式知识是指有关话语风格、话题和话语怎样组织方面的知识。
图式还是一个用来描述思维模式的哲学概念,它具有选择、综合、组织加工、转换迁移等功能。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评价图式与正在被加工的信息的匹配程度的过程。当人们头脑中某种心理表象与感觉对象的信息相匹配时,辨认加速;若不相匹配,辨认就难以进行,理解就难以深入。图式理论的应用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主体利用现有知识对客体信息进行仔细鉴别、整理、过滤、筛选;另一方面仔细检查其中的细节,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相匹配的部分就“同化”(assimilation)进去,并纳入已有的图式结构,对其中与主体的认识结构不相匹配的部分则要进行“调节”(accommodation),在此种情况下主体还得改变原有结构,重新构建预期,使主体不断向客体靠近,直至同化。这种要求导致了两种信息的处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处理模式(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的处理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自上而下处理模式强调整体结构的识别,它既从所经历事件的一般知识开始,又从这些知识所产生的特定预期开始。如果以前知识经验丰富正确,且预期符合实际(与实际相匹配)将会获得成功的理解。若先前的知识存在缺陷、经验不足,就会产生不当的预期,理解就难以成功。自下而上处理模式注重对细节的识别,它是知觉系统对输入信息、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加工过程,较低级阶段的处理直接依赖于感觉数据的输入,从感知数据开始逐级向上推进,故又称它为“数据驱动处理”。
话语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语境理论。语境知识即指对某一特定语境的理解,包括话语的参与者,以及话语的主体和客体,话题、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传达话语的渠道即口语还是书面语等。
语境具有生动性和制约性。所谓生动性是指听话语的人被置于交际的真实环境里,以现实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语言理解活动。所谓制约性是指语境对语言活动的内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以及意思的理解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话语建立不同的预期:同一话语在不同语境里,意思不同。
图式知识和语境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话语理解是话语参与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图式对所听话语进行预测、鉴别、整理、验证。图式和语境统一于听力过程中。图式是话语参与者的图式,离开了参与者,图式知识无所依存:没有图式知识的话语参与者是无知的参与者。
二、听力理解过程
听力理解过程首先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也称为微观信息处理过程。在微观信息处理过程中,听者的听觉系统接受到语流后,将其输入大脑,大脑将这些原始材料切分成基本的语言单位如音素、单词等。然后,在将这些小的语言单位合并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段落等,从而完成听力理解。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切分和理解话语形式。
自下而上的观点很难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以下现象:(1)我们有时不必听完别人的话语,便可知道话语的意思;(2)我们能够理解一些有语法错误的话语;(3)有时我们能听清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却不能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听力理解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我们除了利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手段对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外,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也激活了大脑中的既存图式(即非语言性知识),听者利用它们来假设、鉴别、揣摩话语的意思,预测话语内容的发展,并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验证和修改假设,从而理解和吸收话语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语言重新组合活动,重新构建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也即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这就是听力理解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有时也称为宏观信息处理过程(macro-processing)。
总之,听力理解过程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或者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过程。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声音、词汇和句子,而是一个表达意义为目的的有机系统,听话人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话语的表达主题”。然而,主题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的表层结构,因而在理解话语时,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图式知识。
尽管听力理解是自上而下信息处理和自下而上信息处理相结合的过程,完全理解所听话语是人们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因为英语学习者在听话语时,除了受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图式、语境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受到听者的第一语言听力理解经历及其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说话者环境(如:说话者的口音、个性化语言等)和言语环境(如:讲座、电影、面对面交谈、电话交谈等等)。其次还与记忆力、注意力、言语智力(linguistic aptitude)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从各种可能的理解中选择最合适的理解和预测说话者即将谈论的内容的能力相关。同时,我们认为还与补偿策略有关。所谓补偿策略就是听者在语言、社会文化等能力不足时为了听懂话语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它属于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中的接受策略(receptive strategies),诸如向对方问问题、要求说话者说慢一点、反复听、反复看同一部电影等都属于听力补偿策略。如果谈话双方不能处理语言输入而不能理解话语,一个优秀的听者能够发现问题并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向说话者示意,这样的听者能够诱发重复或者阐述。对于那些听力不是太好的学习者来说,使用这种策略有助于他们提高听力水平。
三、话语分析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从听力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因素出了问题,都会阻碍听力理解。英语听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充分优化影响听力的各要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英语听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句型,还要提高学生的图式意识(consciousness of schema),同时不要忽视语境的作用。
1.树立合适的听力理解目标。听力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话语主要意思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不能完全听懂话语是正常的,从而让他们克服焦虑等情感障碍,树立听力理解的信心。
2.重视图式知识。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话题的背景信息和该话题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帮助英语学习者的内容图式的完善和充实。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所听的话语就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图式,更谈不上它们的相互作用,理解过程也就无法完成。同时,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即使所听的话语的词汇、句法很简单,听者也无法理解话语的内在联系。
3.注重话语语境的导入。在听力教学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话语的语境要素及特征。对于较难的话语,教师可先介绍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话语的参与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推测可能会在话语里听到的话语。最后,让学生听话语,并将听到的话语同推测进行对照。对于简单的话语,可先让学生听了话语以后,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了解该话语的语境要素。
四、结语
话语分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话语分析要素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图式和语境理论在听力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和语境等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应努力做到在话语层次上进行听力教学,做到内容图式知识和形式图式知识并重,注意语境的导入,优化影响听力理解的各要素,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