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政策的演进看我国的教育公平

2009-05-11 08:52李建忠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免费公平政府

李建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国务委员陈至立认为,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它与司法公平、医疗卫生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一道,构成社会公平的四大支柱,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1]。

那么我国教育不公平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政府是如何推进教育公平的?本文将对我国近5年(2004~2008)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政策部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相信大家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1.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教育不公平首先表现为教育资源不公平

一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较慢;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直接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例如2005年,教育部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为1840元,中部地区为1131元,西部地区为1097元。另外,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同一地区设置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的现象也不少见。

2.由于各地的招生计划不同,教育不公平也表现在入学机会不平等上面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公平。尽管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但由于各地区录取名额的不同,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样做对某个地区的考生来讲,可能是公平的,但对整个国家范围内的考生来说,却并不一定公平。就教育质量而言,区域之间或城乡之间的较大反差也是造成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有调查结果显示,有地区教学质量的差异,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2]。另外,部分高校每年收取高学费,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一些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放弃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3.由于历史遗留下的性别歧视,女性获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女性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接受教育的女生不多。据调查,在许多农村地区,初中辍学和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读书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另外,在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女性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一些女性受教育后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例如,一些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相对男生来说,遇到的困难更大,这就迫使女性受教育的轨迹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么回避就业压力谋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研究生教育。女性受教育的轨迹表明,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上的不公平相互牵制、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因性别歧视而导致的恶性循环。

二、我国政府近五年的教育政策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指导教育投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对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怎样发展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措施。下面是我国政府近五年(2004年~2008年)对教育政策的有关规定。

1.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政策的主要观点[3]

总的思想: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

(1)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央财政为此投入100亿元。(2)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地)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县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3)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央财政将投入60亿元。(4)优化教育结构,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5)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政策的主要观点[5]

总的思想: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1)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3)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4)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政策的主要观点[5]

总的思想: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西部地区实施。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3)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4)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4.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政策的主要观点[6]

总的思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2)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3)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4)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5)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政策的主要观点[7]

总的思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1)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2)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3)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对我国政府近五年的教育政策分析

1.实现普遍免费义务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起点公平

近五年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把普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当作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每年逐步制定有力政策和措施,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起点公平。

从政策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是按计划逐步普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先是财政增加对贫困县的支付(2004年)——对重点县农村实行“两免一补”(2005年)——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并且其产生的变化很大。例如,与2002年相比,2007年我们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接近100%,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变化是最为显著的。2008年,我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基础教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制定有力政策和法律措施以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公平

从近五年我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过程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地教育资源的公平,我们政府的决策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措施是得力的。

从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首先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计划(2004年)——推动“两基”计划(2005年,补助贫困学生)——普及义务教育(2006年,西部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007年,全国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08年,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另外,国家政府制定的措施也是得力的,例如首先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自2004年开始),然后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最后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等等。让每个孩子能够上学,能上好学,并都能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是2008年党和政府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3.帮助特殊群体以促进我国学生入学机会公平

在我国现阶段,特殊群体不仅仅是指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教育适龄群体,还指另外一种特殊群体,即流动在城市里的许许多多农民工子女,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子女读书问题,国家近五年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解决。

国家首先实施贫困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4年),然后(2005年至2008年)采取措施,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落实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4.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结果公平

所谓教育结果公平,就是指每个人接受教育后都能相应地成人成才,而不是统一地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促进教育结果公平,我国政府一直把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以后工作的重心之一。从政策内容可以看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个人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资源,我国政府在2004年就已经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并且在2006年把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提上了日常议程。并且在2007年,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我国政府专门为农村学校招收了两万名免费师范生,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中小学不仅具备丰富的教育条件,也会拥有如城市学校一样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启示

1.基础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公平中的主体,是其他任何社会公平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公平是人类社会公平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和不合理。我国之所以要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其本质就是政府免费为社会的每位适龄青少年、儿童,特别是为所有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使这些自身无能力接受缴费教育的弱势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没有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意味着诞生于贫困家庭的生命个体不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如果没有免费的义务教育,弱势群体的儿童与强势群体的儿童就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的教育起跑线上,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2.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国二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很明显,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特点,有人认为我们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反差,可能要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能不断实现平衡,此言不无道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漫长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讲,实现教育公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任何急功近利,任何离开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期待在短期内实现基础教育绝对均衡发展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经济发展最缓慢的贫困地区做起,从建设好薄弱学校做起,持之以恒地抓好教育逐步走向公平的发展工作。

3.教育公平是一种理念,它的本质是合理性

教育公平,从本质上说就是合理性。具体地说就是指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在教育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实现社会各成员权利、义务的平等和发展机会的均等。也就是每个人都能享有通过教育发展自己的权利。然而,教育的公平是相对的,而不公平是绝对的。

造成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原因是复杂的,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教育公平总是相对的。我们应该关注一定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然后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重点是为薄弱学校提供快速发展的条件支持。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4.教育公平的目标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推行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不仅要让每一位孩子能够上学,而且能够上好学。人们对教育满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读书的孩子受到教育后,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并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如果每个人都对教育满意了,我国的教育当然也就实现了教育公平。因此,我们在推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优质平等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力量,把精力投到如何培养人和如何发展人上。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求是,2007(10):8-12.

[2] 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高教探索,2007(1):64-66.

[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5/08522994872.shtml.2004-3-5.

[4]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sina.com.cn/c/2005-03-15/05015360779s.shtml.2005-3-15.

[5]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cnhubei.com/200603/ca1022585.htm.2006-3-10.

[6]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17/content_5859480.htm.2007-3-17.

[7]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9/content_7819983.htm.2008-3-19.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免费公平政府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该不该免费送货
笨柴兄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公平比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