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勤
每当听到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时,我们也许会想:是啊,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因为整堂课都是学生兴味盎然的思考与表达,教师只是在其中穿针引线,活动的是学生,收获的也是学生。可是,一旦回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大伙儿又开始了手执牛刀、越俎代庖的肢解活儿。讲吧,一言堂的讲。生怕讲漏了一个细枝末节的小考点。
还是以包饺子来比喻语文教学的过程吧。如果我们每次都把饺子包好、煮好,只让学生来品尝,长此以往,他们除了吃也许永远不会尝试那包与煮的技法了,惰性由此滋生,可能还会养成挑食、厌食的坏毛病。如果我们从一开始便教学生怎样和面、揉面,教他们怎么包,怎么煮,也许品尝起来更能体味出劳动的艰辛,因为丰盈的收获就蕴育在他们自己的摸索与创造、发现的过程之中。
教学莫不如是,如果我们每次只考虑如何面面俱到地把知识点(更具体地说是考点)讲给学生听,而不去考虑在自己教学的方法导引下学生怎样学,那么语文教学的意义便顿然失却了。一味地肢解讲析,课堂风平浪静毫无活气,很难说学生学到了什么。就那皱巴巴干瘪瘪的几个知识点,即使学生听了,那也是被动收获的“干鱼”。善教者应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能力,自主探索知识的舞台。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在别具一格的课堂中生机盎然地进行了;趣味、收获、成就感都蕴含在按部就班的训练中了。再具体些说,语文学习应是一个有建构有体系的完整而又开放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者应思考三件事:一是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人格品行的塑造。二是是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是否传授了写文章的方法。至于学生能不能有所收获,除了教师新颖的课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主要的是靠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不是都在超越自我中实现跳摘桃子。
语文课应把听、说、读、写融入到课堂的流程之中,以学生活动的板块来展开,达到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语文课是训练课这一道理,我们可以《蚊子与狮子》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来说明。笔者在教授本文时采用了如下方式:
1.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时学过寓言吗?有哪些?(生杂答)那么你们觉得什么是寓言呢?(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了故事精短,哲理深刻,以人或动植物为主人公这三点。)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则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如何?
2.请同学忘情地把这则寓言读一遍。
读后,师问:这则寓言简不简单?(因为没有生字,没有生词,更没有晦涩难解的句子,寓意亦不深,同学们获得“简单”这一认识。)师述:既然浅显,那我们今天就来个“浅中学深”,不信?我在三道难关处等待着大家。
3.三难众生。
一难:再读课文,读完后以《蜘蛛观战》为题,以蜘蛛为第一人称的口吻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创造性复述)
二难:研读全文,要求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大家在读中研,研中读,并获悉本文的朗读技巧:蚊子的话要读出藐视、嘲讽的语气;开战部分要读得急促些,读出紧张厮斗感;狮子惨败句要读出狮子的狼狈;蚊子胜利句要读出其得意狂妄之态;蚊子撞上蜘蛛网句要读出讽刺的意味;全文结句要读得平稳有力,有警示感。)
三难:老师有几个问题理解不透,不知同学们能代为解决否?(师出示思考题)①蚊子的话是表现其自信还是骄傲?②蚊子的话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太罗嗦?③蚊子的叹息说明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④全文点示寓意的关键句在哪里?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几则思考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如②题有生认为不罗嗦,理由是蚊子如果不用语言来激怒狮子,就不会有二者的开战,再说“罗嗦”也与蚊子的生理特点相符,因为蚊子到哪里都是“嗡嗡”地闹着。反对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值得说这么多废话,蚊子要照准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一叮便成。还有人认为按写作的要求来看,这样连篇的废话是不够简洁的。第④题的争论中出现了学生辩证思想的闪光点,有同学认为既要学习蚊子的自信,同时也要摒弃它的骄傲自满,择善而从,一个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热烈的争论,辞采的交锋,围绕问题的各抒己见,孕育了这堂课表达的高潮。)
纵观这节课的设计,属于浅文深教的训练模式。语文课不能停留在分析的基础上,而应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说话表达、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