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敏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它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且必须强调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为此,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给学生自由飞翔的时空
阅读教学必须给每一位学生以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来感悟课文。自读是自悟的前提,而自悟是自读的结果。因此,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等来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同时,还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并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等等。而在深入阅读时,还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以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此外,要为阅读后的评议留足时间,通过评议强化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简教学环节,使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于实实在在的读。
阅读教学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主阅读的空间。因此,教者必须解放思想,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得其乐。如课文怎么读,学生自己定;读得怎样,学生自己评;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选;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己谈。同时,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颇具创意的见解等,教师都要提出来,并加以表扬,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小雨点》一文时,其中写道:“雨点落到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学生在学这一段话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有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学雨声,把雨点儿的静、雨点儿的欢、雨点儿的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学习方式的选择更是各显其能:好画画的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雨点儿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爱谈爱动的模仿雨点儿的各种动作,表现出它们的各种情态;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滑滑梯会非常兴奋等新见解。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读感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泼可爱的雨点儿。
二、给学生自由飞翔的激情
长期以来,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方法都没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创设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次,上课伊始,笔者照例拿出一叠字卡复习,正准备叫学生开火车读时,忽然想:何不让他们自己选择读法呢?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提高了他们读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于是我问:“今天,你们准备怎么读字宝宝?”笔者尊重、商量的语气,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且没有一丝紧张。一阵七嘴八舌之后,他们选定开小火车读。由于是自主选择的,他们读得比平时认真多了。当读到第4张时,一个学生突然叫起来:“老师,字宝宝在翻跟头了。”随即,学生都笑起来。“哈哈,我也会翻跟头。”有几个学生舞起手臂,居然做起了翻跟头的动作。“真的?”我低头一看,原来几张字卡颠倒了。我笑着说:“好,字宝宝,再翻一个跟头,跟朋友见面可要站直才有礼貌呀!”一个夸张的动作,我把字卡调正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由此可见,只有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并把自己融入他们中,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本性得到尊重,心灵得到放飞,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三、给学生自由飞翔的动力
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让学生的激情持久,而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他们的思维,并热情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从而实现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能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索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并认认真真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研讨氛围。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可经常这样提醒:“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以激励学生敢说、想说、敢问,激发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就能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获得新的发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开头讲到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街上偶然“撞”了一下科学家爱因斯坦,然后写了第二次相遇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一段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道:“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爱因斯坦很谦虚。”有的同学说:“爱因斯坦连穿衣服都不会,谈不上伟大。”从这些反馈信息中,教师了解到学生还没有真正感悟,还没有发现这段文字中隐藏的内涵。于是提醒道:“读了第二次见面这部分内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问:“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有的问:“爱因斯坦为什么还是衣衫不整?”教师这时把握机会,引导学生联系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再读课文。学生通过提问,自读感悟,最后归纳得出:“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到此,学生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的内涵。从上面的教例可以看出,以疑促思,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其敏锐的思维。
总之,课堂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应当更人性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如果教师能真正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孩子们,那学生就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
给孩子一双自主阅读的翅膀吧,让可爱的小精灵们在自己的童年生活里炫出最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