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煜
与国美的肉搏暂告一段落,张近东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家电连锁业。目标:旗舰店+做强后台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曾托人带话给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0张瑞敏,盛邀其抽时间来苏宁看看,据说,张的反馈是,“国美我也没去过”。言处之意不难揣测:相比于国美,苏宁是家电零售业的“二号”。
不过,那或许已是过去了。自2008年11月19日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之后,坊间即认为中国家电零售业沿袭数年的“美苏争霸”,将以这一事件而意外落幕,结果当然是苏宁胜出。但是,人们猜对了结尾,却猜错了开头。
事实上,端倪早现。
即便是在2007年12月14日国美电器宣布以36亿元的报价成功收购大中电器——这击败了苏宁酝酿已久的欲以30亿元收购大中之设想—之后,张近东的沮丧情绪亦未持续太久,仅仅半年之后,他就不用为曾经错过收购大中电器而遗憾了。在2008年中期财报公布时,令业界颇为震惊的是:2008年1月至6月,苏宁实现营业总收入25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7%;而国美同期营业总收入248.74亿元,同比增长17.6%。苏宁电器居然在营业收入和同比增长两项指标同时超过国美电器。
显然,苏宁对此似早有洞悉。2008年3月,苏宁发布了志在“领跑行业、树立标杆”的三年攻略,并立志在攻略实现之日进入世界500强之列。
“很多人当时并不理解,以为苏宁是在说大话以提振士气。事实上,市场上充满着苏宁是否在2008年会被边缘化的担忧。”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对《环球企业家》回顾说。在舆论和民众看来,国美收购大中以后,其店面总数已经达到1000家以上,而当时的苏宁只有600多家门店(2007年底数字)。单从数量看,二者的规模差距似乎在拉大。长久以来,公众认为,门店规模才是家电零售行业的竞争力。孙为民则指出,“对手的规模虽然大,但是店面布局结构不合理,刚刚进行的并购也需要整合,等于一个人背着包袱在赛跑。”
但在发展的早年,门店数量规模也曾是苏宁追求的目标。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见到孙为民的张大中一定要拉着对方“聊聊”。张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己在北京打拼20多年才有的门店规模,苏宁几年内就做到了?孙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苏宁一开始走的就是全国扩张开店的路子,从没想过做区域品牌。
但另一玩家戏剧性出局后,孙为民却感叹道,追求门店总数并非苏宁初衷。人们依然记得,在2005年7月,为应对黄光裕的“夜袭南京”攻势,苏宁不仅与对手在新街口展开空前惨烈的价格战,并于其后一改在南京店数寥寥的状况,迅速把门店数目开到20余家。“我不想把市场空间留给对手。”孙坦言。
业界开始担心,家电连锁业双寡头自此将走上更为疯狂的跑马圈地之路。事实却是,双方的发展路径却从此南辕北辙——国美电器不断通过并购开疆拓土,苏宁却在开店同时转向后台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至于开店扩张本身,孙表示这个思路没有错,关键在于开什么样的店,不能为开店而开店,甚至疯狂并购取悦资本市场,真正重要的是门店的盈利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宁在总体门店数目与竞争对手差距拉大的2008年,仍致力于提高单店销售,并特别提出“旗舰店攻略”。而苏宁对全国整体门店布局的优化,及强化旗舰店的销售拉动作用,正是其在2008年仍保持较高增速的原因。2009年2月,苏宁电器公布年报显示,尽管受到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98.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27%,净利润为21.7亿元,增幅为48.09%。而国美电器年报至截稿时尚未公布。
由此,孙为民并不认同苏宁的成功是建立在对手失误的基础上的,他给出的答案是:这是苏宁坚持多年内生增长模式终于演变成一种“后发优势”的结果。事实上,双方路径选择的不同带来的经营效果差异在2007年末已露端倪。2007年,苏宁虽在营业收入上落后于国美,却在单店销售额这一关键指标上超过国美。当时,国美高层对“单店销售额”这一指标的反映是嗤之以鼻。
“旗舰店”攻势
2008年,苏宁南京总店(新街口店)达到了单店年销售额18亿元的惊人纪录,孙在欣喜之余,也曾感叹,如果苏宁有100个新街口店,何愁不是世界500强?
尽管由于地震、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提升单店销售额并非易事,但在苏宁上海大区副总经理朱家桂看来,困难似乎并非不可逾越。他办公室就在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长宁路店中,如今,该店的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实际上,早在2002年,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就看上了这块地皮。“那时,整个中山公园商圈还没有成型,这里仅仅被看做一个交通枢纽。”朱对《环球企业家》回顾说,但最终张亲自拍板,以每年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租金租下店面,并在2005年开出旗舰店长宁路店,这曾令上海地产界人士一片哗然,不相信这里值这么多钱。
但朱明白,这或许只能是一个个案,其理由是,在一个商圈未成型时,进入难度远远低于切入一个成熟商圈。这在苏宁亦有亲身经历。2007年,苏宁下定决心要杀人竞争激烈的上海第一商圈“徐家汇商圈”,并于当年8月开出3C+旗舰店——肇家浜路店。“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接受当地直接以美金计算的租金成本。”即便如此,苏宁拿到的店面仍非核心地段。
长宁路店与肇家浜路店的不同“遭遇”,恰恰说明了中国家电连锁业经过十年高速发展后,在一线城市进一步扩张店面数量时的窘境与难度。“由于整个行业发展棋到中盘,早期棋盘上到处是空白、随手落子即黄金的情况已不再出现。”朱家桂说。也因此,苏宁2008年主推的旗舰店攻略显得正当其时:在上海,20家旗舰店是苏宁门店总数的40%,销售额却占到60%;而在南京,苏宁三大旗舰店则几乎吸附了整个城市的家电消费能力。
2009年,苏宁还在上海启动了“631计划”,即计划开店15至20家,将开店数目的60%集中于城郊结合部,30%集中于郊区,只留10%给核心商业区。“但这10%一定是以一抵十的大店。”朱表示。这种在一线“市场”只开核心店,在二三线市场(新兴市场)继续深入大量开店的策略,也是苏宁2009年全国战略的缩影。在苏宁的全盘战略中,2009年亦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新开的200家店将重点集中于全国的二三线市场,加大全国网络“下沉”的力度;另一方面,提升销售额的重点仍寄望于一线城市的旗舰店。
孙为民指出,这也是2005年以后苏宁不再与对手纠缠于开店总数多少的原因——旗舰店的销售额足以“以一抵十”,何必要那么多小店呢?况且还难免“自相残杀”的局面。
孙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美电器的现实。并购大中、永乐之后,无论北京街头,还是上海、南京,在一些商圈内都可看到国美电器与永乐电器或大中电
器等“兄弟门店”隔街相望的情况。由于并购后的整合至今尚未完成,多品牌运作短期内不可避免,这些原本意在夹攻苏宁门店的“兄弟门店”如今已是敌我难辨、混战一团。
即便苏宁自己,也难免门店扎堆“手足相残”。2008年元旦,苏宁在南京开出的第三家旗舰店——商茂广场店就是“生不逢时”的例证之一。该店一出生不久就赶上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而且还要生活在老大哥“新街口店”的背影里,同时还要应对同在新街口的五星门店与国美门店的竞争,店长凌静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只能走差异化道路,同时提升顾客体验。”她说。为此,凌静动了许多脑筋,例如,为了体现3C+卖场的特点,凌在手机销售区域和电脑销售区域推行“真机体验”,以吸引潜在的消费者。第一年盘点时,商茂店完成3个亿的销售额。
孙为民认为,各大卖场在店面陈设、销售、客户体验方面下足功夫,正是总部希望看到的。“我只要他们做好销售与客户服务,别的一律不要管。”他表示,卖场不要再为诸如采购、供销关系、结算等事情分心,这一切,都会由苏宁历时数年精心打造的总部“后台”来统一协调。
强大后台
孙为民至今还记得自己早年去日本考察家电连锁时的“遭遇”:考察前台店面,日本人笑脸相迎,当他提及要看后台物流时,对方立刻“变脸”,毫不留情地阻止了。
这一经历使他很早就意识到,连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后台物流和信息化。2008年3月,孙期待已久的南京雨花物流基地投入使用,“苏宁的物流建设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说。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也在今年“两会”期间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这些物流基地,在一个阶段内,和我们经营的效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我们规划中必须做的事。”而让孙有些暗自庆幸的是,其主要对手因沉溺于资本市场的赚钱游戏,始终未能如苏宁一样真正重视基于信息化的物流平台建设。
在苏宁门店,有一句口号是,“你想要的,总能找得到”。但是,顾客似乎更希望不仅能找到商品,还能享受快捷的配送服务。而在可辐射周围150平方公里的雨花物流基地中,于上万件货物中迅速找到前台所要的东西确实并非易事。但在这个电脑系统主宰一切的世界里,每台电器都有自己的编号,承载电器的托盘也有自己的编号,在系统指引下,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货物。“理论上,如果一切顺利,一单配送任务,工人可以不用说话,根据单据和系统指示即可完成。”南京配送中心经理周以祥说。在这样的系统平台指挥下,配送效率大大提高,提货时间也大为缩短,人力安排也更紧凑。——正是日本人的那次拒绝,使孙为民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着搞出了这个基地。
不过,苏宁的自建物流曾经让同行感到不解——这些年,苏宁亲历亲为的事情似乎太多了。2009年4月,苏宁第一家自建门店在无锡奠基;在外部,苏宁亦通过与一些著名家电制造商的排他性合作,开始品牌自营之路。但合作中争议最大的,当属2008年3月与惠尔浦的合作。“这些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理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协同竞争。”孙为民如此解释这一合作的动机。一般供应商通过苏宁的开放信息化平台,可以查看到自己产品的销售信息,并可据此调整市场策略。但苏宁反馈给惠尔浦的则不仅是静态的数据,而是直接的订单。针对惠尔浦开拓中国市场不太成功的现状,苏宁将惠尔浦产品售后服务等全部纳入自己门店的服务范围,销售市场策略也会根据终端数据及时调整。孙表示,这种合作长期能否共赢,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短期内,这种合作方式减少了供应商与渠道商的彼此猜忌和博弈,这也是苏宁事必躬亲的动力。
在苏宁中标“家电下乡”后,这一信息化平台同样能为苏宁开拓二三线市场助力。苏宁将对县乡级市场的个体综合批发点进行资格认证,数量将达4500个。对于这些原本不属于自身体系内的合作伙伴,苏宁会利用其在全国的88个物流中心——即地区分销中心(DC)——对这些合作者开放信息平台和库存信息,“他可以通过B2C来下单,有店没有店都可以,一旦形成销售以后,我的DC就对他构成辐射。”孙为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