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曾经是世界上最聒噪的商业世界。这里有几个全球著名的“毒舌”CEO,如升阳公司的斯科特·麦克尼里、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这三个硅谷明星舌利如枪,乐于针砭对手。
仅从他们日渐淡出媒体的是非,多少可以感知一个时代的结束:麦克尼里让出CEO之位、乔布斯因病闭关,而埃里森则许久不对外发言。
这让4月21日埃里森和麦克尼里共同宣布甲骨文将以74亿美元收购升阳的时刻显得富有象征意义:婴儿潮一代的“科技金童”们,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到麦克尼里,正在以各种形式淡出自己的舞台。
但你也可以将此视为他们对于这个行业施以最后的影响:盖茨的离开,与微软主导的产业横向整合日渐收缩仿佛两道平行线;而乔布斯过去5年里率领苹果在Mac电脑、iPod和iPhone上连战连捷,则让科技业的垂直整合战略再度焕发生命力。
此次埃里森的收购,与乔布斯的把软件和硬件绑定起来,专心为用户制造完美、统一体验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声明中,甲骨文说自己“将会成为仅有的一家能够设计完整的从应用到磁盘的集成系统的企业,在这样的系统里所有部件都天衣无缝地相互配合而不需要我们的用户插手其间。我们的客户将会享受更低的集成价格,而系统的效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都会得以提升。”
不知不觉中,垂直整合在科技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就在前几年,惠普收购了EDS公司从而在科技服务外包领域和IBM加大竞争。操作系统统治者微软一直希望以收购雅虎来和谷歌在互联网领域展开竞争。而谷歌则试图提供从搜索引擎到云计算到手机操作系统的全面服务。就在四月,戴尔公司表示自己计划引入新的数据中心管理软件进入原本属于惠普和IBM的领域,而思科则宣布了进军服务器领域的计划。
自2004年以来,甲骨文像一只不停吞食周边领域的怪兽般,不惜一切代价收购了为数众多的与自己有业务关联的软件公司,如PeopleSoft、Siebel、Hyperion和BEA。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微软、IBM的反击:微软占领了操作系统平台,而IBM则在1990年代针对企业级市场的IT架构里有很多应用软件和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一现状,打造了将各方实力“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件平台。微软和IBM的战略部署,让原本在数据库领域称雄的甲骨文始终可能被挤出游戏。为此,它只好以一连串的收购把尽可能多的应用软件并入己方势力。
而对升阳的收购,让它在操作系统端扎下根来,并借助升阳的Java系统在中间件领域有了更多渗透。最重要的是,升阳所拥有的MySQL数据库系统,一直因其开源软件的特性,而扮演着甲骨文的心腹大患角色——只是关掉对方,埃里森已经可以长出一口气。
逆势而进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
虽然过去3年里人们普遍将对互联网的关注投向了谷歌,但得承认,贝索斯是今天美国科技业最接近乔布斯这一级别的CEO:他是上一波网络泡沫中留存下来的唯一还在一线的创始人,且宏观至云计算、微观至电子书Kindle,他总能找到新且有价值的市场。
4月23日,在零售业一片惨淡的境况下,亚马逊公布了第一季度财报:18%的同比营收涨幅与24%的净利润涨幅,完美得让已经预测到其增长的华尔街也大感意外。
更意外的是,亚马逊并没有求助于效果迅速而显著、却难以持续的价格折扣手段获得这样的成绩。诚然,经济低迷时期,更加谨慎的消费者转向网络交易会使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受益匪浅,但亚马逊提供的产品宽度却还是让其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蚕食了不少市场领导者eBay的市场份额——eBay 3月份的用户访问量同比减少近1000万,这一数字恰恰与同期亚马逊的访问增长量相当。
折戟私有化李泽楷
“小超人”李泽楷最终放弃了对电讯盈科私有化的努力。过去半年间,他甚至不得不为此忍受一波三折的煎熬。令这位电盈主席备感失望的,是香港上诉法院4月22日的判决:香港证监会应阻止电盈的私有化。但该判决却让那些持反对态度的小股东欢呼。
李泽楷于去年11月在电盈股票下滑至9年来的最低点2.9港元后,才宣布将以每股4.5港元收购该公司少数股东的所有股票,并“真心希望借私有化为小股东提供一个较市价更好的套现机会”。然而世事难料,随后该股开始爬升。不少小股东反对李收购要约的理由在于,该股已从2000年的最高点缩水97%,目前港股正在反弹,此时清仓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损失甚巨。
但这并非最终结尾。判决当天,电盈宣布计划派发每股1 30港元的特别股息,这比李泽楷2000年入主以来派息总和还多。但投资者仍不领情,4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涨0.4%,电盈收市则大跌13.11%。在不足20天的时间里,原本认为私有化铁定成功的“小超人”,无疑经历了悲喜两重天的莫大考验。
谁的地盘?
克里斯·德沃夫(Chris DeWolfe)
漫长的忍耐与等待过后,默多克终于无法忍受MySpace的现状了,于是他炒了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克里斯·德沃夫的鱿鱼。过去两年里,这家曾是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动能全无,被后来者Facebook全面赶超。讽刺的是,德沃夫的接任者正是Facebook前COO范纳塔。而公司另一创始人汤姆·安德森仍在就是否留任与新闻集团谈判。
6年前,安德森和德沃夫创立的这个社交网站以疯狂的增长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MySpace最终被寻求向新媒体转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纳入麾下。在新闻集团强大的经营势力下,它在过去3年里实现了16亿美元收入,2008年的利润更接近2亿美元——比起仍在亏损中的Facebook,这些数字看起来相当不错。
但问题是,MySpace已经太久没有给外界创造任何惊喜了。当Facebook不停进行用户体验、第三方应用和广告模式的尝试时,MySpace还保留着它极为丑陋的页面,丝毫没有变化的想法。尴尬的是,它今天绝大多数利润来自于3年前与谷歌的9亿美元搜索引擎广告合约,但谷歌早已公开表示这一投资收效糟糕,显然不会续约。对一向以适应新环境自傲的默多克而言,这实在是耻辱的一章。
指点迷津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关于美国政府“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反思正在成为主流。美国现在第一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在最近一次分析师会上,将其称为象征耻辱的“红字”。而美国最著名的投资者巴菲特也于近日加入了这一潮流。
股神的批评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TARP对银行机构进行压力测试时采用的指标,一种名为有型普通股权益资本(TCE)的考量。TCE主要指那些从利润和股票销售中获得的资本,而刨除了优先股、商誉、无形资产等,以更好地反映银行的实际价值。
最近当巴菲特接受媒体采访
时,他所投资的富国银行的CEO迪克·科瓦塞维奇让记者转达了希望他对TCE做出评价的要求。巴菲特直言:“可口可乐没有TCE,但他们的盈利能力很强……你并不是靠TCE赚钱的。”
虽然这并非多么激烈的批判,但巴菲特指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商业本身并非简单的数学题,美国政府所需要关注的,始终是金融公司们最终能否恢复盈利能力,而非简单的维持生存。
有惊无险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
Windows Vista的成效不佳至此终于显现。近日发布的第三财政季度报告里,微软迎来23年来首度单季销售额下滑:13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44.5亿美元下降6%,高售价版Windows软件的销售额更下滑20%。
乍看上去,这似乎宣告微软迎来一个历史转捩点:它会就此进入一轮漫长的低迷吗?这是否证明了鲍尔默的失败7
答案似乎恰恰相反。Vista的失败不仅证明微软短期内并不会因为一款产品成效不佳而被苹果和谷歌等翻盘,更在微软内部推动了一轮高层换人:一批50岁的元老高管,如吉姆·阿尔钦、杰夫·莱克斯等人纷纷退隐,新的微软基本围绕40岁的一代人构建,甚至出现陆奇这样从雅虎前来直接担任网络服务部门总裁的空降兵。这一加速的新陈代谢有可能给微软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鲍尔默的另一王牌是必将走出Vista颓势且上市在即的Windows 7,Office系列也将在明年推出新版本。这些都将保证微软暂时仍是一架利润机器。只是,如何在网络业务上胜过谷歌,这仍是鲍尔默面前的一道无解难题。
家底与起点
项俊波
尽管从数字上看,中国农业银行2008年年报远非完美,其2112亿元的营收是规模相仿的工行同期的2/3,514.5亿元的净利润更是只是后者的一半,但项俊波在改制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仍足够吸引眼球:新农行的起点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看上去情况还算不错:营收、利润、存贷款增速和资产总量等都平稳增长:资本充足率达9.41%:4.3%的坏账率在同业中虽不算低,但也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同时农行还在年报中首次披露了新的治理架构。对曾经关注或投资过工中建等先行者的投资者而言,农行似乎也将经过一条同样的道路然后获得涅磐。
但项俊波的前路仍然艰难。大环境使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名利两失的事,农行只能将目光放在本土:上市更是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道关卡,全球投资市场何时能够回暖到容纳这样一艘金融航母,仍是未知之数。
对赌败将
杨国强
该来的总要来。在2008年2月15日与美林国际签下一份股份掉期的对赌协议后,如今,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不得不面对超过12亿元的浮亏,这或许亦令其身为大股东的女儿杨惠妍面临7.4亿元的损失。
“饮鸩止渴”,情非得已。受惠于两年前如火如荼的楼市,碧桂园横空出世,并于2007年4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5.38港元并备受资本方青睐,首日即上涨35%,此后更一路走高,成为内地市值最高地产公司。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受困于大量囤积土地的开发模式,以及庞大扩张计划所需资金的短缺,仅仅不到一年时间,碧桂园就深陷现金流不足的窘境。与美林的对赌协议,正是迫于现金压力的无奈之举。
尽管杨国强坚信公司股价会上升,但由于投资者普遍担心碧桂园会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其它投资,而非专注于房地产开发之主业,碧桂园股价一路走低,这甚至令投资碧桂园的“亚洲股神”李兆基一度面临近4亿港元的账面亏损。在如此现实面前,杨国强还能续写“碧桂园模式”的传奇吗?